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 http://www.xfhjyj.com/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求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和读书结合游历。他常对同学说,读书,不但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活的书,这无字之书,便是群众,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他曾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毛泽东认为,读书要面向社会,注重实践,力求做到“周知社会”。所以他在-年长沙求学期间,经常利用假期,采用“游学”方式来游历乡土,考察农民生活,了解各处风俗习惯。这一时期毛泽东就曾多次来娄底“游学”、考察,给娄底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远的影响。
年5月,毛泽东从湘潭来到湘乡茶园(今娄星区茶园镇)苍山,在同学刘且侯(亦名采豪)家居住,了解到许多重要的社会情况。
年暑假,毛泽东偕好友萧旭东“游学”出行,在安化县前乡(今涟源市伏口镇)一带,走访同学和百姓,采集了许多珍贵的人文资料。
年初毛泽东对湖南5个县农民运动进行考察,召集湘乡中里的嘉谟镇(今双峰县的部分地域)的区农协执委们座谈,调查到许多珍贵的材料,为他写作名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起了准备作用。
(毛泽东游学路线图)
深入社会底层 了解民间疾苦
青年毛泽东,非常重视择友。茶园山苍山居(今娄星区茶园镇东冲村)的刘且侯,是他年在湖南省立师范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他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富户。
年5月,毛泽东步行数百里,从长沙到茶园山访友。在刘且侯家住了四、五天,并走访了许多贫苦人家,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决意拯民于水深火热。在刘且侯家,毛泽东不住好房间,不睡好床铺,坚持和长工王海文在侧屋睡一个床,屋里放在一个桐油灯,俩人抵足而眠,无所不谈,得到许多珍贵的资料。毛泽东白天有时到外面调查,有时在房里看书,书是他自己带来的。离开苍山局时正逢大雨,毛泽东打着赤脚,王海文送他一把雨伞,并送了他一程,刘且侯因病重,就没去送毛泽东了。刘且侯不久病逝,当时毛泽东并不知道。后来毛曾去信邀刘相见,才知道刘早已去世。
毛泽东游学时走过的山道
年暑假,毛泽东和蔡和森首次尝试“游学”,到益阳等洞庭湖区进行社会考察。
年夏天,毛泽东利用3个月漫长的暑假,再次与萧蔚然、萧旭东结伴“游学”,从长沙出发,游历长沙、宁乡、安化(包括今涟源部分地域)、益阳、沅江五县城乡,行程近千里。他和萧旭东二人都剃成光头,穿一身粗布衫,赤脚草鞋,这和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破旧衣衫的装束别无两样,他们自认为是出来体验“叫化子”生活的,衣衫破旧,这样既可避免对方感到唐突而回避,又可交心交友,有利于社会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
出发这天,萧旭东曾在日记中写有一诗,体现了这次出行“游学”的志趣:
雨伞行囊荷一肩,头无冠戴手无钱;
去看河山千万里,为何整顿仗空拳。
他们由宁乡进入安化县丰乐乡第十保(今涟源市七星街镇的仙洞)。在萧蔚然家住了一夜。萧蔚然就此留在家里,毛、萧二人次日经白鹞、甘溪,到达伏口,和罗宗翰、罗驭雄、罗卓雄共进午餐。毛泽东、萧旭东询问此地有什么耆儒,“三罗”介绍说:“后乡善溪”有个夏德沃,别名夏伯丹亦叫默庵,著有《遂园文集》”。毛、萧听说夏默庵老先生很有才学,便虚怀若谷,三次登门求教。但俩次被拒之门外。他们并不灰心,第三次登门,夏老开门相见,并题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置于桌上,以试来访者深浅。毛泽东、萧旭东两人商议当即属对:“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出语惊人,夏先生连声称赞,并留宿、长谈、赠礼。
这次“游学”生活,他们考察了广大农村和一些城镇,走访了学士名流、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和尚、地方官吏等社会各阶层人士,查阅了各县县志和一些佛经,了解到许多民情、乡俗和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在路上到一处吃一处,遇着寺庙就去和和尚谈天,给人家送字。农民起初有点怀疑,见他们又不像平常送字的游学先生,又不像大叫化子,还有的说他们是算八字的。但毛、萧和农民一接近,农民就很欢迎,并好好地招待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hj/1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