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好老师
丹心一片育桃李,热血满腔铸师魂
——记石亭中学教师苏艳平
有一种人生是最美丽的,那就是师者;有一首颂歌是最动人的,那就是师德;有一种风景是最亮丽的,那就是师魂。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给予和付出,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守,这就是苏艳平老师的座右铭。
苏艳平,女,醴陵市石亭中学一名普通的教师。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在醴陵西部边陲的乡村中学,默默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在平凡和朴实中,用自己的职业道德诠释着一名普通教师存在的价值,品尝着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从教三十四年,多次获得各级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年度,连续三年年终考核评为优秀等次,并记醴陵市三等功,年荣获醴陵市第十八届奖教基金奖励,年,荣获醴陵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年,所教地理在中考中连续七年位居全市第一,这一成绩创造了醴陵中考史上的奇迹,年期末抽考,她所教地理再获全市第一。
三十四载披星戴月,她全身心的投身于教育,不追名逐利,甘守清贫,真正做到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已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位教师,感化着每一位学生。
视教育如生命,春蚕到死丝方尽
年,苏老师走上了三尺讲台,自那一天开始,这份神圣职业,就住进了她的心里。她常说:“我是从学生中来,我必须到学生中去,是教育培养了我,我只有全身心投入,才可回报教育之恩。”
苏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视教育如生命。年9月,正值学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那时的石亭中学没有运动场,径赛场地设在了渔潭洲村的村级公路上,师生们参赛要穿镇过河,来往极不安全),苏老师患上了重感冒,四肢无力,声音嘶哑,但她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学校领导、医院去检查治疗,她强打精神说:“此时让我离开学校,离开学生,我能安心治病吗?别担心,我没事,让我陪着孩子们开完运动会吧!”运动会后,因为先前病情的延误,医院,感冒变成了肺炎,丈夫心疼地抱怨:“这下好了,自已逞强,后悔去吧!”苏老师莞尔一笑,这一笑,没有后悔,没有无耐,有的是无比的开心与幸福,因为她深爱着学生,深爱着教育,做自已最喜欢的事,是无悔的,是快乐的。
人总是会有两难之时,尤其在深爱的工作与亲人之间,舍工作而取亲人,谓之大孝;舍亲人而取工作,谓之忠诚。苏老师对教育的忠诚,作为她身边的人是有目共睹的。年春,学校迎来了两基达标验收工作,她是此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当时,已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的她,突然接到了家里打来的电话,公公患肝胆管结石,医院,需马上进行手术治疗,保守估计要住院四个多月。她立马放下手头工作,赶往长沙,可刚为公公办好住院手续,家里又来电话了,疾病缠身的婆婆又病倒了。经查,婆婆乳腺癌病变,又急需手术,医院。如此变故,让她措不及防,思想纠结的苏老师,在医院的走廊上来回走着,此时的她难以决策,一边是血脉相连的公婆,一边是求知若渴的孩子。望着她这般模样,丈夫有些不理解,”学校少了你会不会就不转了,向学校请个假又怎么啦。“她理解丈夫,但还是耐心地做起了工作,”学校两基达标已到了最紧要的关头,谁接手都可能导致验收失败,更何况,我的课务谁来接?班主任谁来当?孩子们谁来管?我们请人吧!”在她的一再坚持下,丈夫终于同意了。第二天,苏老师回到了学校,虽然遭到了亲朋好友的误会,但她对教育的痴情与执着,感动了领导,感动了同事,感动了学生。
正因为苏老师视教育如生命,三十四年来,她以校为家,潜心钻研,写出了许多教学教研论文,其中《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浅谈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作用》获株洲市二等奖;《情景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获湖南省二等奖;《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发挥地图的作用》获醴陵市二等奖;《浅谈创新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获醴陵市一等奖;《让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获醴陵市一等奖。从教至今,她还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研讨、编辑工作,株洲市地理中考研讨工作,地理一教一辅审核工作等,样样做得非常出色。有人问:教育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她坚定地回答:我们从学生中来,应该到学生中去。
视学生如已出,拳拳爱心终不止
从教三十余年,苏老师面对的是偏远农村的学生,普遍家境都不太好。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司空见惯,对他们,她总是高看一筹,厚爱一分,用她的话说:谁家的孩子都是娘养的,都需要关心和爱,他们在家得不到的,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得到。
年下期开学第一天,担任初一班主任的苏艳平老师正在清查着报到人数,当报到张景的名字时,无人应答。苏老师猜想有情况,有些着急,下午便着自行车到了张景家中。映入眼帘的那个一贫如洗的家让她流下了眼泪,当时,小张景蹲在墙角,淌着眼泪,因年幼丧父,母亲改嫁,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看到孩子这样她万分心疼。她一把抱住了张景,替他抹着眼泪,温柔地说:“别怕,孩子,我们上学去吧,你的学费老师管了”。惊愕的爷爷奶奶一把握住了她的手,竟双双跪在她面前,不停地抽泣着。苏老师扶起了两老,安慰着他们,牵着张景的手,走出了家门。三年下来,苏艳平一直践行着当初对孩子的承诺,还经常照顾他的学习与生活。朋友问她图什么,她说,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是我们老师应尽的职责。
65班的江华,家住石亭苏家垅村,勤奋好学,爱好广泛,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但体弱多病。临近中考时,令苏老师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江华患重感冒病倒了,高烧不退,腹泻不止。在医院,江华的父母急得直哭,要知道在当时,农村学生考取中专就意味着跳出农门啊!苏老师一边安慰着江华父母,一边想着办法,最后,她将江华接到了自已的家中,每天白天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晚上跟他补上当天的课程。中考头一天,学校要组织学生赴醴陵参考了,可江华身体仍令人担忧。苏老师找到校领导,申请去醴陵陪考,在城里,为了能让江华有个好的环境,苏老师自掏腰包,单独租住了房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他,甚至有几次上楼都是苏老师背他上去的。现在江华已医院的一名小有名气的主治医生了,每当谈起苏老师,他总是说,苏老师是就是他的母亲。
在苏老师的从教生涯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她总想着,宁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要让学生过好点。她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学生心心相印,她与学生平等相处,视学生如亲生儿女。学生爱她、敬她,亲近她,我想这就是苏老师创造醴陵中考奇迹的必然吧!
视同事如兄妹,家庭事业总关情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苏老师深爱教育,深爱学校,她深知,自已一人难以撑起整个教育,只有大家共同携手,学校才会有高质量,老师才会有幸福感。关心爱护同事,是苏老师人格魅力的又一大体现。
记得吴海燕老师初来学校时,家住娄底市里的她第一天来校报到。一路颠簸了十几个小时,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跨过一道又一道的河,峰回路转,在车上的她早就忐忑不安了,一想到要在这穷山僻壤工作生活,一下就心酸了:这里举目无亲,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呀?得知情况,苏老师主动要求学校将其安排住在她的小套间里,并时常安慰吴老师,照顾她,与她一同吃住,一起研讨教学。吴老师成家后,生活基本稳定,但由于丈夫是军人,远隔千山万水。怀孕期间,妊娠反应厉害,苏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陪伴她,帮她提提水,煮煮稀饭,有时大家一起做做饭,炖炖营养汤,开开心心的,让她感受集体的温暖。可是有一天,她身体感到异常不适,似乎有流产的迹象,初为人母的她不知所措。苏老师看着她哭丧着脸,哽咽的声音一颤一颤的,那涕泪交流的情景让人着急,一种母爱的本能,天性,把吴老师紧紧抱住,噙着眼中的泪水,她是过来人,她深知,这时候女人最需要亲人的陪伴,更渴望丈夫的坚实肩膀让她依靠,这时候,她就是吴老师的亲人。既像大姐,又似慈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苏老师来不及与人商量,立马找医院检查治疗。每当提及此事,吴老师感激的话语一箩筐。
年,赵庆云老师分配到石亭中学,校长想安排她住在苏老师的同一房间,但又考虑苏老师近来身体不太好,不一定会接受。不曾想这一顾虑传入了苏老师的耳中,她主动找到了校长,要求带个徒弟。校长列举了小赵的情况,学音乐的,要教语文,当班主任,而不是教地理。苏老师一笑,说,“这有什么,我就培养她当个好班主任吧!”校长的难题解决了,但苏老师可吃苦了,她从教学到管理,从工作到生活,手把手地教着小赵,自已身体不好,还经常出入小赵的课堂与班级。短短几年,硬是把一个教语文的门外汉,培养成了石亭中学优秀的语文老师,多次获得醴陵市教学竞赛的奖励,她所带的班期期被评为优秀级。小赵常说:是苏妈妈培养了她,所有的奖都有苏妈妈的心血。
有人常说,石亭中学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因为他们将教育真正地当成了自已毕生的事业,他们中就是因为有苏老师这样的老师,对待同事象春天般的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拥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爱好,共尝教育的艰辛,共享教育的幸福。
几十年风雨历程,苏老师已记不清教过多少学生,记不起有多少孩子从她的任教中走出了学校,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她只知道情系梦绕的昔日弟子现如今已遍布各地。每当有学生来校看望她,或是逢年过节电话联系她,谈起当年往事,她都会无比幸福地与人分享,她感到这几十年的一切辛苦遭逢都是过眼云烟,能成为一个让家长信赖、学生爱戴的老师,比什么都值了。
她的人生是最美丽的,她的颂歌是最动人的,她就是乡村教师中那道最亮丽的风景!
往期精彩回顾:
行走在乡村教育的大道上
记沩山镇东堡中学教师罗敏
这里,有一群守护孩子上学安全的“黄马甲”
株洲市教育局局长吴安浩一行来醴调研
省厅调研组高度评价我市学生资助工作
创新方法,压实责任,忠诚守护校园净土
安徽省教育督学团来醴学习观摩
王仙中学“建清风校园、办幸福教育”工作侧记
征稿
分享教育智慧,展示育人风采!
广大教育工作者,如果您有教育管理、教学科研方面的心得,或从教生涯中难忘的经历,有感而发的随笔美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在培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有动人的故事,或有独特的经验体会……
欢迎大家踊跃向《醴陵教育》中科白癜风微博北京中科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xs/1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