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们
土豪这词可能不太贴切,应该称之为高收入或者高净资产人群,他们可以分为很多种,有企业家,有职业投资者,有拆迁大户,有上市公司股东等等。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手上有大把的资金需要投资,需要进行配置。他们的投资渠道丰富多彩,可以股权投资,可以买私募,可以请操盘手,所以买公募基金对他们来说,买的太少他们看不上,买的太多又会问为什么不直接买私募?
一旦当他们真正买基金的话,对他们而言也就仅仅是配置了一小部分,很多都是几百万的买买买(万以上手续费仅元),而且他们更愿意买时间比较久的封闭型基金,收益目标也很明确,比理财高就行,亏损也能接受,反正用脚投票,亏了我就换个人给我推荐基金。
工薪族
工薪族可能是买基金热情最高涨的一部分群体,又分为生育前和生育后,生育后的日子过得比较悲惨,很少有资金可以用来投资,但是可能会挤出一小笔钱,为了孩子的未来,进行定投,以期待给孩子存一笔出国留学的费用或者婚嫁费,当然也有为孩子买份保险的,但是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保险,这其实根本上就错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生育前的就比较潇洒了,可以天天与朋友们聚会讨论基金,讨论股票,热情高涨,期待靠基金实现财务自由的不在少数,买卖基金成为了一种社交,如果不买基金,聚会就没有共同话题。这跟年不买股票就没有共同语言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工薪族更接受基金定投,因为我的收入是稳定的,而存款又有限,大部分人会买一部分基金,再做几支定投,唯一担心的就是怕他们熬不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把定投就终止了。
金融从业人员
你以为金融从业人员就一定是专业人士吗?其实不是的,而且差距非常的巨大,这个行业藏龙卧虎,牛人频出,有人低调,却身家上亿,也有人却跟小白没什么区别,毕竟金融是个大行业,干的活可能跟金融根本不相关。
基金公司从业人员作为整个行业的受益者,最近日子过得确实不错,但是大家却只见其吃肉,没见过他挨打,在年的时候,那真的是昏天黑地,惨不忍睹。当然得益于得天独厚、近水楼台的关系,很多基金公司的人员都只买自家基金经理的基金,而且他们都捂的住,在低点都勇敢加仓,终于度过了至暗时刻,柳暗花明又一村。
证券公司,别以为证券公司都是让大家买卖股票的,其实现在的佣金已经不赚钱了,证券公司现在的收入大头来自于融资融券和基金销售,而且证券公司的员工是无法交易股票的,所以大家更愿意买基金,而证券公司往往是各路消息的汇总地,各种行业公司真假内幕满天飞,所以证券公司的员工一般风险承受能力更强,更愿意买各种主题型的基金。
银行,银行作为金融超市,什么都卖,基金当然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银行的从业人员由于销售压力,往往在大家都不买基金的时候,只能自己掏钱买一点,于是乎,当初是不得不买的基金往往赚的是最多的,而当客户们蜂拥而至大喊我要买基金的时候,自己也会被感染,也会买一些,而这部分基金却大部分会经历长期的亏损。当然,亏损的基金打开给客户看,可以安慰客户受伤的心灵,您看,我亏的比您还多,赚钱的基金打开给客户看,可以告诉客户,您看,我是专业的,跟着我买买买。
在校大学生
曾经遇到过将学费全部买入股票的牛人,赚到,当然大部分人都不敢这么干,而且现在的学生都比较有钱,压岁钱都有几万十几万,可能还瞧不上这点儿学费。
这部分群体接触基金的时间普遍不长,但是年轻好学,时间充裕,何况目前咨询发达,于是乎,什么都会买一点,听说这支基金好?那买个十块钱,某某大V推荐那支基金?再买个块,0块钱可以买十几二十支基金,而且会进行频繁的操作,不停地会调换仓位。赚十块钱可能会高兴很久,买杯奶茶庆祝一下,亏十块钱可能会让基金经理上热搜,然后再买杯奶茶压压惊。
网络大V们
随着近几年基金行情的水涨船高,网络大V们靠着分享买卖基金的心得赚的盆满钵满。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卖课程,比如证券开户引流,比如卖组合分成……但是这个群体水平非常的良莠不齐。之前见过一位认证为某某房产中介的人成为了基金大V,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然后偷偷的把房产中介的认证给取消了。也见过某某大V一直在追热点基金,什么好推荐什么,却在今年过完年损失惨重,转型成为了一位娱乐大V,话说我还是蛮喜欢他的,至少比较真实。另外一位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某某学长,在知乎有几十万粉丝,自己买基金才几个月时间,就俨然成为了基金专家,一会儿分享自己基金赚了多少万,一会儿分享自己股票赚了多少万,基本就是在做投教类的视频,相当的佩服。
当然,也有更多的大V,本身就具有相当的行业背景,分享的内容都是干货十足,诚意满满。这就需要大家擦亮眼睛,慧眼识珠。比如我的好兄弟鸡爷,虽然他懒得做大V,但是他的基金组合“鸡爷出品必属精品”,从今年初成立以来,目前收益率已经超过8%,稳稳跑赢沪深。
坚持与止盈
无需打赏,点一下在看即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xs/1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