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耕读之乡双峰的阅读课实践立足于课堂,却


编者按:“耕读天下,富厚日新”,其中的“读”与“厚”,是读书,是教育,是重视人才,是精神层面的厚道、厚实、厚德。“耕读之乡”双峰,倡导读书,推动学生“在读、想读、会读、读好”,把阅读教育坚持了14年。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日前在娄底市双峰县调研教育工作时提到,要不断总结、提炼双峰的成功做法,努力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峰经验”。阅读教育的全覆盖、全参与、全融合,阅读教育的阅读到思辨,阅读教育与乡土文明、乡村振兴这些阅读教育的实践,“耕读之乡”双峰县是如何实现的?双峰县杏子铺镇中心小学的阅读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图/肖艳强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黄珺颜宇东余娅娄底报道让学生阅读常态化是双峰教育阅读建设的常态。“常态”一词,频繁出现在双峰教育阅读负责人、阅读种子教师、阅读统筹教师口中。在他们看来,阅读的真正实践路径就“藏”在学校的“常态”中——“常态”的阅读课、“常态”的读书活动、“常态”的表达分享。一如教育本身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确,来双峰学习、交流的教育工作者们,首先就会进课堂。每日午读课、每周阅读课、每月读书报告、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次读书节……来者所见,始终立足于课堂,却又不止于课堂。眼中有光、心中有思考、胸中有表达,这是阅读课堂里的“大教育”。“忘不了第一次讲《龟兔赛跑》时的掌声”沙塘乡是双峰县相对偏远的乡镇之一,已经从沙塘中心小学毕业的罗彪,曾经不乐于交流与表达,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改变。班主任周冰发现他很喜欢模仿,有了个主意:何不鼓励并引导他模仿老师讲故事呢?周冰也是沙塘中心小学的阅读统筹教师。她在阅读种子教师、沙塘中心小学副校长王蓬勃的带领下,扎根学校阅读建设,并指导学校十个班级的十名阅读教师的课堂工作。“那时候,每天午读课,我都会鼓励罗彪上台分享自己读的故事。后来,我推荐他参加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他在台上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获得了‘故事大王’的称号。之后,他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参加话剧表演《笨狼的故事》、参加学区读书节表演《爱吹牛的小伙伴》,更是不在话下。”谈起这名学生,周冰满脸欣慰。不久前,她去沙塘中学交流时,在学校文化墙上看到已读初中的罗彪参加各种活动的剪影。剪影中那眼中有光、神采奕奕的模样,让她更坚信了阅读于成长的力量。“我始终也忘不了第一次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时,同学们的掌声。”这也是罗彪经常会说起的话。在沙塘中心小学的会议室里,有一排长长的柜子,里面满满的,是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资料。王蓬勃对里面的资料如数家珍,哪个孩子读了什么书、怎么读的、是否有读完、读后有什么成效,都能在这里找到。“乡村孩子成长的缺失,乡村孩子的自信阳光,我们通过阅读寻找答案。”王蓬勃说。“金属三兄弟”上讲台推荐《小牛顿科学馆》在杏子铺镇中心小学的图书室里,各种品类的书分类齐全。文学类、社科类、科普类……小小的图书室,装着大大的读书梦。阅读统筹教师康娟辉正在上一堂阅读课。一名爱读历史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一场涉及历史知识、社会发展、新时代面貌的思辨性讨论。“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康娟辉说,“我们的阅读课堂,有荐书、有提问、有讨论。提问是必备环节,也是心中有思考的开端。”在沙塘中心小学,三个孩子自称“金属三兄弟”,走上讲台,共同推荐《小牛顿科学馆》,底下的提问也热闹非凡——“你们三兄弟除彼此,还有什么兄弟吗?”“在生活中,你会把铝看作银吗?怎么区别?”“锰钢还有什么作用?”三人荐书,可以共同荐一本,也可以每个人荐一本。一堂有关《大侦探福尔摩斯》《小牛顿科学馆》《查理九世》三本书的阅读课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三名同学齐上讲台荐书,以“侦探”为共同的主线,开启了一场人间与太空的“侦探”之旅。在杏子中学,初二学生彭学森在一次午读课上分享了《雷锋日记》。“我们该向雷锋学习什么?”“如何由知到行?”借此思考,雷锋也成为了学生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zy/201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