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乡村蝶变美如画娄底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纪


金秋时节,走进涟源市湄江镇蒿子村,山奇水秀,深谷幽涧,一砖一瓦率性而巧妙的搭配,一草一木灵性而曼丽的点缀,村民心中蓬勃昂扬的张力,无不透露出自然造化与人文魅力相得益彰的美感。

原来的蒿子村,守着无边风景却致富无门,蒿子人思考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出路。是美丽乡村建设打破了山乡的沉闷和尴尬,唤醒了压抑在山民心中的夙愿。

蒿子村是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涌现出来的一批美丽乡村中的一个代表。

近几年来,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方针,突出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扶持路子,深化办点示范,推进连片开发,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蒿子村这样面貌一新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全市有20个村获得省新农村建设或美丽乡村示范村授牌,获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区荣誉16次,冷水江市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取得实效,多次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年12月16日,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冷水江市召开。年4月25日,全省第八期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在冷水江市举行。

示范引领,美丽乡村日渐增多

近年来,我市将市级领导挂点示范村建设、为民办实事示范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兴、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村干强”为建设目标,遵循“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总体要求,加大扶持引导力度,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各示范村亮点纷呈,变化明显,涌现出一批产业强村、文化名村、生态丽村、旅游靓村、社区新村,探索出了以新化县水竹村、印双村、涟源市石门村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型,以冷水江市眉山村、涟源市东园村、娄星区万乐村为代表的生态种养型,以经开区中阳村、新化县白地村为代表的劳务技能品牌型,以涟源市蒿子村、新化县锡溪村、万宝镇浒石村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型,以冷水江市北元村、涟源市宽家村为代表的合作组织型,以冷水江市新枫村、双峰县白山村为代表的矿区整治型,以冷水江市金星村、农科村、金连村、岩口村为代表的镇村同治型等七种不同发展类型的美丽村庄,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可学可推广的样板。

城乡统筹,先行试点成效空前

年,冷水江市启动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整体部署,坚持“战略同定,规划同编,设施同建,环境同治,产业同兴,成果同享”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建设。通过五年的建设,冷水江市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突出。全市新农村建设投入超过15亿元,完成房屋风貌改造多栋,拆除危旧房屋多栋,新建、拓宽通村通组公路多公里,新修人行道多公里,岩口片区10村连片、铎山片区4村连片基本成形,个农村村居已全部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冷水江市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和幸福工程,年冷水江民调工作位列全省第15位,比去年排名前进11位,在娄底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加强领导,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每年均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县均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帮扶工作制度、工作措施和责任,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三个文明考核范围。同时,市县对新农村示范村均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帮扶工作机制,六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分别由市委书记、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点,每个点确定一个牵头单位,同时,要求各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也要在示范片内各挂点一个示范村。

我市加大项目整合与资金扶持力度,涉农项目资金的安排都重点向新农村示范村倾斜。市财政每年都预算安排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市级领导挂点示范村的产业建设。据统计,自6年以来,全市通过财政引导,社会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超过31亿元,从而为示范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产业引领,着力提升农村经济

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支撑,我市通过引导示范村、片按照“一村一品”、“点面联片”的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低效农产业向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转变。

特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冷水江市眉山村依托土壤富含硒的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生态特色农业,成为闻名全市的葡萄专业村,葡萄种植面积亩,年产量达到万斤,产值超过万元;涟源市杨市镇东园村建成高标准的葡萄、蔬菜和果园苗木基地,并成功举办了“捉鱼亲子葡萄节”和“全国美丽乡村快乐行”闭幕式;冷水江市大坪、新枫、北元等村的杨梅产业已形成规模,并已举办了3届杨梅节,仅铎山镇大坪村就已建成3亩生态杨梅林。

旅游休闲产业兴兴向荣。涟源市蒿子村,全村农家乐数量达到12家,其中三星级4家,开发了“丽嫂坛子菜”、湄江干鱼、大江口银鱼等特色旅游商品,年全村旅游业总产值1万元;新化县水车镇锡溪村结合紫鹊界景区旅游开发建设,新发展农家乐10家,开发旅游产品12个,全年旅游产业收入超过0万元;经开区大埠桥办事处逐步完善乡村旅游线路,白鹭山庄、石泉山庄、新东方等休闲农庄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娄星区以浒石村为代表的城郊休闲产业年产值万元以上,每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

民营加工企业稳步扩张。新化县水竹村坚持工业富村,先后引进了鑫盛手袋工艺有限公司、昌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五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涟源市石门村,通过几年的新农村示范村创建,由一个人多地少,闭塞落后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了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省级小康示范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内有五江保温瓶厂、搪瓷厂、天华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拥有“五江保温瓶”、“湘中黑牛”两个全国驰名商标。

劳务技能输出打造品牌。娄底经济开发区大埠桥输变电技能经济已形成劳务品牌,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上万人,输出范围覆盖全国,并远达东南亚,农民工资性收入达3.5亿余元;新化县白地村全力打造文印产业品牌,全村现有多家打字复印店遍布全国各城市,外出文印产业年收入万元以上。

群策群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全社会力量的关心、支持和参与。为引导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我市加大引导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积极引导能人返乡投资创业。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由返乡创业企业家谢玉辉引进香港鑫盛集团,在水竹村投资建立鑫盛手袋工艺有限公司,实行“村企联建”,直接吸收本村村民人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岗位1个,年生产手提包余万个,年产值1.3亿元;湘中输变电安装公司总经理的曹连良在自己家乡经开区中阳村投资多万元,建成中阳白鹭山庄,带动了村里休闲产业发展;双峰县知名企业家康雪林个人捐资0万元支持家乡蛇形山镇秋湖村建设新农村,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帮助联系社会机构投身新农村建设。我市积极拓宽帮扶方式,成功探索出“校村联合”、“所村联合”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引导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和新化县合作启动联合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新化县曹家镇和奉家镇建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研究生三农工作室”;帮助娄底经济开发区中阳村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积极联系衡阳蔬菜研究所、省农科院、贵州马铃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示范村进行对接,请专家入村上课,引进蔬菜良种和配套的技术服务。

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后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娄底市民喜逛新农村”、“娄底市最美乡村和新农村建设明星村”评选、“娄底市首届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评选等活动,激发了全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积极性。冷水江市眉山、大坪、新枫、金连、金星、农科等村,在外创业的企业老总回村担任村干后出钱出力带领村民改善环境,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冷水江市还出台政策,将其中的优秀村干吸收进乡镇干部队伍中,进一步激发老板们的建设热情。

美化环境,乡村旧貌焕然一新

年,我市先后启动了“城乡环境整建四年行动”和“绿化娄底四年行动”,全市严格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创’同行、城乡同治”和“四清三基两统一化”的城乡环境整建工作目标,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净化与绿化相结合、重点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专项治理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美化城乡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环境焕然一新:全市现有个村安装太阳能路灯盏,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整治大中小河流条,公里,整治规模化养殖场67个,新建粪污处理设施立方米,拆除违规棚架个,统一牌匾6块,国道、省道、县道以及乡镇主街道沿线乱搭乱建现象基本杜绝,农户庭院杂物乱堆乱放以及垃圾乱丢现象已基本取缔,农村更加干净、整洁。

“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娄底市新农村建设正迈着铿锵的步伐一路向前,在奋斗中不断取得新佳绩,去迎接更加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

扫一扫,精彩呈现

扫一扫,美丽e家

扫一扫,分享愉悦









































北京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儿童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zy/72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