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梅山蛮王扶氏拥土兵自重,称霸一方,不遵王命。宋太宗调兵遣将,在梅山附近立梅子、七星等五寨分兵防守,临之以威,防止扶氏作乱。至北宋中期,扶氏势力一直时附时叛,朝廷难以制驭。神宗熙宁年间(-),章惇统兵入湘,降伏了扶氏。并奏准朝廷,将梅山地区一分为二,上梅山属邵州新化县,另析下梅山设安化(取民安德化之意)县,隶属潭州。章惇并命地方官吏给予梅山瑶、汉民众以耕牛、谷物种子,劝民垦荒、植桑种稻,使该地区“丁口繁息”,经济发展,湖湘之地自此以后才安定下来。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宋史》当中,宋哲宗朝宰相章惇被列入《奸臣传》。不过,也有不少史家对章惇其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章惇为人究竟如何,我们且看事实说话。在《宋史》当中,也曾经列举章惇的罪证,主要有这样几项,“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第一个,是王安石在宋神宗年间推荐新法,而章惇是推行新法的干将。在王安石隐退之后,成为新党领袖。之后,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一开始是宋英宗高太后听政,用司马光等人,于是章惇等新党尽数被驱逐。等到后来宋哲宗亲政之后,起用新党,而章惇也得以拜相。章惇上台之后,尽数罢黜旧党人士。罢黜那些在世官员也罢了,章惇还要那些死了的旧党官员的封好,谥号一一夺回,激起许多老臣的不满。
第二项,章惇为相其间,对于辽国和西夏,都采取比较强硬的态度,加强边疆军备,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宋朝的国防势力大大增强。不过也因此增加了和辽国、西夏的矛盾。
而所谓污蔑高太后,则是在高太后去世之后,章惇曾经建议宋哲宗废除高太后的封号。不过最后宋哲宗还是没有采纳。那么,由这两项罪名就把章惇列入《奸臣传》到底合不合适呢?不合适。在两宋史书上,对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本人,以及王安石的徒子徒孙,评价都相当低。为什么呢?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徽宗时代最有名的四大寇之首——蔡京,就是新党的领袖人物。蔡京正是凭借其新党立场,进入北宋官场,然后推行改革,登上权力的顶峰。蔡京把持国政数十年,正是宋徽宗时代。蔡京渐渐的蜕变成了一个对上阿谀奉承,对下结党营私的奸臣,使得北宋官场更加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也因为这个原因,南宋的正统观点,就认为新党是祸害北宋,导致中原沦丧的主要凶手。
而章惇呢,他是新党领袖,为什么在宋徽宗时代却受到贬斥,最后潦倒而死呢?因为章惇在宋哲宗忽然驾崩之后,朝中大臣与太后商议确立那位皇子为帝的时候,公开反对端王赵佶。当时朝中是宋哲宗皇后向太后在位,她倾向于立端王赵佶,而朝中诸位大臣也都默不作声。唯独章惇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等到赵佶即位之后,自然对当初反对自己的章惇怀恨在心,就借故把章惇一贬再贬,章惇晚年冷落,终于死在贬官途中。那么,章惇一生的行为,是对是错呢?很难一句话定论。不过,有史家认为,章惇虽然说在细节上有许多不足,可是在治国方略上,却有独到的眼光。比如其看重西北军事,如果能够持续变法,北宋不至于被金国迅速灭亡。而反对宋徽宗赵佶即位,更是一针见血的高明之见。宋徽宗早年,也曾经励精图治,有一番作为。可是此人本性喜欢的只是诗词书画,做一个王爷,尽管潇洒风流,玩玩高雅,可是作为一个君王,却必须有宏图远略,关心社稷民生。章惇“轻佻”二字,可谓说中宋徽宗要害。
至于章惇打击报复旧党人士,就跟不算什么罪名了。首先政治本身就是血腥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新党上台,旧党靠边;而旧党上台,又何尝不是尽废新法?而且,南宋时期一直是投降派执政居多,官场思想保守,不思进取,自然是反对新法,反对新党。于是北宋神宗哲宗年间的新党人士一个个被丑化。其实,放在我们现在看王安石变法,就和两宋时期完全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了。以前是一无是处,而现在是利国利民,符合历史潮流的改革。
附章惇《开梅山》
开梅山,梅山万仞摩星躔。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时有僵木横岩巅。负岩直下视南岳,回首局曲犹平川。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畲田。穿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白巾裹髻衣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如今丁口渐繁息,世界虽异如桃源。熙宁天子圣虑远,命奖传檄令开边。给牛贷种始开垦,植桑植稻输缗钱。人人欢呼愿归顺,裹头汉语淳风旋。不持寸刃得地一千里,王道荡荡尧为天。汉王黩武竟何益,性命百万涂戈铤。李广自杀马援死,寂寞铜柱并燕然。伊溪之源最沃壤,择地作邑民争先。大开庠序明礼乐,扶柔新俗威无专。小臣作诗谐乐府,梅山之岩诗可镌。此诗可勒不可泯,颂声万古长潺湲。
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
阅读是种品味分享是种美德
娄底十大历史文化名镇评选,你选谁?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jt/1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