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乡间侯府地,田园梦幻乡以湖南历史文化名镇


北京儿童医院青春痘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2/5715354.html

摘要:涟源杨市镇保护规划通过合理确定历史文化名镇的功能,传承与发展其具有特色化的村镇格局,特别是其处于乡间的特点,从周边乡村环境营造与保留,以建筑高度、建筑风格、人口容量、土地布局、道路系统、传统街巷、建筑整治与更新、基础设施等规划控制要素对村镇文化环境进行整体动态保护。避免村镇规划城市化,从而使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价值在当代社会得到不断升华。

关键词:涟源杨市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等字眼的浓墨重彩,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要留得住乡愁”,城市建设对文化、山水、田园式的发展与设计理念的回归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而历史文化名镇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聚落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也真实的反应了当时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文等情况。保护好一个地方的历史古建筑就是延续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就是保留这一地区的发展足迹。在当前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形势,城镇规划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涟源杨市镇的基本概括

杨市镇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涟源中南部,与新邵接壤。地处孙水河中游,距涟源市区20公里,距娄底市区30公里。东临水洞底、荷塘镇,南抵新邵县,西连茅塘镇、龙山林场,北接枫坪、斗笠山镇。省道线与娄怀高速公路贯穿东西,交通便利。涟源杨市镇是湘中一座具有文化底蕴的农村集镇,镇规划区面积16.85平方公里。古镇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从清朝至民国时期,古镇是湘乡西南文化中心。杨市镇过去也叫杨家滩,清朝康熙年间,杨家滩建制为湘乡县集祥乡,下辖锦石、清溪、纯化、崇信和敦行五都,逐渐发展成为湘邑西南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从康熙至道光年间,杨市古镇不断发展壮大。民国19年,湘乡行政区改制,杨家滩地区建制为湘乡第十区,集祥镇易名为杨市镇,是为湘乡五个集镇之一。有九街两巷,街道布局规范,纵横交叉,呈“井”字方块形。

杨市镇古建筑群主要由11栋明清风格堂屋组成,他们是老刘家、德厚堂、存养堂、存厚堂、静养堂、植德堂、光远堂、云桂堂、师善堂、古松堂、保让堂,各堂屋相对比较分散,呈独立形式,相距较远。这些堂屋基本上都是在清朝末年建设,全部是曾国藩手下主要将领,建筑风格也是青砖黑瓦,翘角屋檐的明清风格。杨市镇的名人有:湘中名将刘岳昭,官至云南巡抚、云贵总督、记名兵部尚书。湘中名将还有刘连捷、刘腾鸿、刘腾鹤、萧庆衍、萧勿元、李鑫、李岳峰。学界名人有:姚友兰,清朝康熙二十七年,由文氧生入太学,考授州司马,礼赠承务郎。梁维岳,清光绪三十年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商界名人有:彭立珊(--),知名商人,著名慈善家,深圳市荣誉市民,主要从事地产建筑、酒店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杨市三奇:舞狮子、水浒席、祖传药方。该三奇被央视《乡土》节目作专门报道。传统手工艺:可以反映杨市镇历史的传统工艺有铸铁、石雕、灰雕、木雕、榨油、制秤、制伞等;乡土文化:划龙舟、舞狮子、唱木偶戏等;特色饮食:“水浒席”餐饮文化、“余家井”凉粉、“玉带面”、“炸油包”等地方特色产品。2、涟源杨市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解杨市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掌握当地原住民的历史发展脉络,笔者从史实和文献中寻找城镇发展的点滴记忆,解读城镇构成中建筑、山水、道路、田园等风貌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信息,分析杨市镇的自然山水田园特色,通过座谈与走访等方式感受风俗习惯及现状古建筑保护情况,多方面、多角度的总结杨市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所散发的迷人魅力,从而总结出杨市镇的历史价值,其价值主要有4个方面。2.1杨市镇历史发展脉络的真实延续杨市镇的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汉朝至南朝属连道县,从南朝至民国时期属湘乡县,年以后属涟源市。连道县自汉代始置,至南朝刘宋时期并入湘乡县,共多年,连道疆域大体是杨市镇地域。连道建制是杨市镇在湘中腹地崛起的里程碑。从此,杨市镇的历史既有文字记载,又有文化考证,至今已有多年的文明史。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店增多,形成了一条东西向街道,人称“老街”。从康熙至道光年间,在老街南面及孙水北岸之间又修了一条东西向的街道,称为“新街”。新老之间有两条南北向的横街相连,称为“横街”。至此,古镇主体部分的六条主街业已形成。以后,又修建了河边街、复兴街和对河的七家铺,作为古镇主体的延伸。与此同时,古镇及其周围还兴建了大型堂屋12栋,石拱桥2座,石阶式码头5个,宗祠8个,寺庙16个,当时已经成为一座市坊结合、布局合理、设施齐备的农村集镇。这种格局一直保存至今,目前,杨市镇已被湖南省评为湘军名将故居群,保存比较好的较有名的是老刘家、云桂堂、古松堂等明清建筑,另保存有彭氏宗祠、姚氏宗祠、沙溪祠宇等。这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完整的再现了杨市镇曾经辉煌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杨市镇历史发展文脉的真实延续。

2.2建筑文化价值杨市镇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境内宗祠、堂屋小苑、石路碑亭、津渡桥梁众多,特别是作为湘中名将故居群,其境内有着大量的古宅,且古宅皆以当时较流行的命名方式叫云桂堂、古松堂、存养堂、存厚堂等,这些堂屋采用的都是明清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翘角屋檐、青砖白墙黑瓦、几纵几横、天井巷道,内院开阔。一般由门楼、正厅、花厅、正屋、杂屋等组成,格局对称,在栋梁、横坊和其它木构件上均有浮雕和彩绘图案,山字墙格外巍峨高达大。正是这些古建筑的存在,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点、风格,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建筑艺术、风土人情、居住环境,尤其是建筑屋顶的处理更是艺术化,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远观似万马奔腾,极具生机,这种形式又具有防火墙功能,能够防止临墙起火后延烧过来,这种做法既有观赏性又具实用性,对研究那一时期的建筑手法、艺术、人文具有一定价值,是三湘大地不能再生的文化遗产。2.3社会与人文价值杨市镇作为涟源重镇,湖湘文化深入居民生活的各个层面,时至今日,依然得到传承与发展。该镇地方民俗丰富多彩,有文狮七十二台故事,有颇具特色的水浒席地方饮食文化,有流传已久的端阳龙舟文化,有传统的婚嫁习俗、祭祀礼仪,有传统的时令节俗、农谚歌、十恶歌,有药王孙思邈遗传的《千金药房》、《千金翼方》药文化等,还有传统手工艺铸铁、石雕、灰雕、木雕、榨油、制秤、制伞等。2.4旅游价值杨市镇的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拥有具有湖湘文化特别是耕读文化、湘军文化的古建筑群,以及特色浓郁的地方产品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杨市镇是娄底仅有的两个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着历史文化的省级招牌;杨市镇保存了完好的古街道格局。最吸引人的是湘中将领故居群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将帅府邸众多,庭院幽深,天井交错,烽火马墙,飞檐翘角,屏风彩绘,建筑装饰表现出精湛的石雕、木雕和灰雕工艺。境内自然景观秀丽奇特,山清水秀,有国家4A级景区龙山森林公园、飞水漂流、孙水河、峨眉山等。3、涟源杨市镇的保护规划3.1保护要素与保护框架杨市镇属丘陵地貌,山水资源丰富,尤其是农村的田园风光与古建筑结合起来,更是有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城镇格局、沿街空间、建筑风格、历史建筑和古树古木等体现历史文化名镇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的要素,需要与其周边的环境同时存在。若失去了原有环境,就会影响对其历史文化信息的正确理解。因此,保护规划要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格局、历史氛围和文化环境,确定合理的保护要素,制定整体性的保护框架。通过分析杨市镇的历史文化价值,确定杨市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大保护要素,其中,物质性保护要素主要包括古镇格局及自然环境的历史风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优秀的历史建筑、历史遗存及其依托的环境等;非物质性保护要素主要包括湘军文化、耕读文化、婚嫁习俗、传统曲艺、传统工艺、饮食文化、古今文学、宗教文化等。依据规划保护要素,规划确定保护总体策略为“一城、一河、多堂、众遗存”。其中,“一城”指杨市镇老镇区自古以来形成的历史街道格局、建筑风貌等;“一河”指保护杨市镇的母亲河—孙水河两岸的自然风貌,田园景观;“多堂”指湘军将领故居群,以老刘家、云桂堂、古松堂为代表的明清风格的历史建筑和堂屋;“众遗存”指镇内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与非物质文化。

3.2功能定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只有其居民代代相承,才能将其特色文化沿袭发展下去。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城镇,无疑应当主打文化牌,而文化也恰恰是未来城镇竞争的有力武器,作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乡间候府集聚之地,无疑这就是我们重拳着力点。围绕乡间侯府,历史自然生态脉络,乡村肌理来作文章,从省级、市级、县级三个层面来定位未来杨市镇扮演的角色: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湘中地区乡村特色休闲旅游胜地,涟源市城镇次中心、商贸重镇。有了准确定位才能有清晰地设计思路,因此,城镇总体布局的思路就不应当是摊大饼式的手法,而应当采用组团式布局理念,显山露水,看田见土,体现山水田园风光,体现乡村特色休闲旅游胜地。3.3规划思路杨市镇的规划重点与落脚点就在四个字:乡间侯府。着力体现乡间,着力保护侯府。如何体现乡间?顾名思义,就是保留古建筑群周边原始的自然肌理,生活状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摸得着瓜,踩得到土,闻得到乡土气息,听得到鸡鸭狗叫。如何保护侯府?保护侯府我们应当跳出侯府看侯府,我们不仅仅要对侯府加以修缮和保护,修旧如旧,更重要的是要控制侯府外围的自然环境,历史乡村风貌,试想一下,如果侯府周围被现代建筑包围,孤单单一座建筑立在那里,那还有什么看味?那似乎就是一只被剪去翅膀,被剥光羽毛的衰败的老鸟。一言以蔽之,杨家滩的吸引力就在于古,在于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底蕴。杨家滩的特色就是:一屋一河一山一水,一树一菜一田一塘。古建筑离不开周边环境,周边环境也离不开古建筑,当周边环境不复存在,古建筑哪怕保存再好,依就是无叶之花,无本之木,只有将这些元素集中体现时,那才是最美的自然画面,缺一不可。杨家滩未来理想的生活画卷应当是,一河两岸双世界,北面是古村庄,南面是现代新城镇。当我们倘洋在清澈的孙水河畔,身边是袅袅炊烟的古村庄,修旧如旧的古建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明清岁月恍如眼前,看孙水河上湘军“帅”旗滚滚,演出台上,杨市镇“文狮武狮”热闹非凡,传统小吃,民间艺术再现街头,千言万语汇成几句话:

把把戏戏杨家滩,花花绿绿杨市镇。乡间侯府繁华地,山水田园梦幻乡。

这才是未来的杨家滩,这才是有吸引力的杨家滩。也只有这样,天下才识杨家滩!3.4规划控制要素规划控制要素是指为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维护其城镇整体格局,依据城镇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指标控制体系,用以指导城镇的建设和开发。规划从六个方面进行要素控制。

3.4.1建筑高度控制以孙水河为界,打造一河两岸不同风貌,孙水以北古镇区保持原貌为主,保持现有自然山水肌理,特别是古建筑周边建筑要严格控制,新建民房必须集中建设,独栋新建建筑不得超过三层,保持河道、岸线视线的通畅。孙水河以南建筑以多层为主,适当集中高层、小高层,打造现代风格的新镇区。3.4.2人口容量控制适宜的人口容量可以保证历史文化名镇的生活习俗的原真性与有效传承。规划应当控制古镇老区的人口数量,新增人口尽量往新区转移。3.4.3土地利用控制土地利用规划决定着城镇未来的发展理念与开发强度,对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实施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由于杨市镇古建筑具有独立性,非整体性,也非连成一片,因此,保护个体古建筑应当与周边环境一起保护,着力体现乡间,体现侯府。土地利用中古镇主要是保持原貌,并严控新建建筑,各古建筑周边保持原貌,凸显田园风光。新区土地利用应当结合杨市镇的定位,适当予以安排旅游服务用地及商住用地。3.4.5道路规划道路系统是城镇布局的骨架,勾画出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格局,规划要沿袭传统道路特色,又要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老镇区在满足原有尺度、比例的基础上考虑消防、旅游等功能,增加东西向次干道。新镇区按镇区定位合理规划路网。3.4.6传统街巷保护保护现有街巷格局,保护传统商业特色,维护历史文化风貌的原真生活场景。对损坏的局部应当予以修缮,以保持街巷原有的空间尺度。4、结语历史建筑见证了一段历史,是一个地方发展足迹的再现,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发显得十分重要,在全力吹响城镇化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保护好一个地方的古建筑,全面理解和认识到它的价值,延续它的历史文脉。在新一轮的城镇规划当中,综合运用现代规划理念与技术手段编制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特色保护规划,使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得以传承并不断升华其特色价值。参考文献[1]张丛葵,陈京涛,常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保护规划为例,规划师,年期.[2]涟源市杨市镇镇区总体规划(-)[3]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作者系娄底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jt/166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