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娄底市 > 娄底市旅游 > 爱双峰名人故居大荷叶及周边名人故居分布
当前位置: 娄底市 > 娄底市旅游 > 爱双峰名人故居大荷叶及周边名人故居分布
双峰大荷叶
故居、名人故居
故居是指某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或者说曾经的居所,房子,主要指出生,童年时期或更长时间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的地方,即故乡所在地的住所。
所谓名人故居,就是经过多方考证,证实在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他历经时间的洗刷依然记录并留下了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在荷叶区域及周边便分布着许多名人故居,今天向大简要介绍如下:
荷叶区域现有名人故居为:
曾国藩故居--白玉堂、曾国荃故居--大夫第、秋瑾故居、蔡和森兄妹故居--光甲堂,至于富厚堂,按故居的定义来看不能算是曾国藩故居,倒是称之为曾纪泽故居应可以的。可惜的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司马蒋琬的故居未曾保存下来,使今人为其故地何在而争论不休...。
荷叶区域周边(30公里以内)的名人故居有:
衡山新桥唐群英故居;湘乡桂花黄公略故居;双峰石牛罗泽南故居;衡阳曲兰王船山故居;衡阳渣江彭玉麟(旧宅)故居。当然荷叶周边再远一点的名人故居还有不少,如湘潭彭总故居....
曾国藩故居-白玉堂白玉堂位于荷叶镇天坪村白杨坪,是曾国藩的第一故居,年农历11月11日,曾国藩就出生在这里。白玉堂三进四横,共有48间房子,6个天井,2个花圃,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双层飞檐,山字墙垛,雕梁画栋,颇为壮观。
白玉堂屋前是一块宽大的地坪,地坪前是一口近似长方形的水塘。宅院四周是高约丈余的青砖围墙。宅围、地坪、水塘及曾家书屋利见斋共占地面积近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上下两层计个平方)。
曾国荃故居--大夫第大夫第(敦德堂、奖善堂)
大夫第位于荷叶大坪村雷家湾,是曾氏家庙和曾国荃为两个儿子所建的敦德堂、奖善堂的统称。大夫第规模宏大,占地总长多米,宽约米,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规模比富厚堂要大得多;三处建筑结构基本相似,都是三进六横,敦德堂和奖善堂各有房屋间。除了规模宏大,大夫第还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栋梁、廊柱、横枋都是珍贵的楠木、樟木、梨木和杉木之类,很少有松木;每块青砖都磨得四平八正,石料全部是花岗岩的,特别是许多7-8米高的廓柱竟然是由一块块完整的花岗岩巨石凿开打磨而成的。此外,这里的窗户、梁枋、柱枋、横枋上面都雕刻有山水、花卉和动物图案,工艺十分精美。
大夫第从开工到最后竣工,前后共用了八年时间,耗费银两之多令人咋舌。据说曾国荃原来还想把大夫第建成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屋顶上盖琉璃瓦,槽门前建造浮桥。一次,钦差大臣彭玉麟(衡阳人,湘军水师名将)私访大夫第,留下两句话:“浮桥拆掉,屋减三尺。”便扬长而去。后来,大夫第前面的浮桥也就未建了,山字墙也矮了三尺。
富厚堂-----富厚堂原是曾府的一处庄屋,曾氏兄弟分家时,富托田庄落入曾国荃名下。后来,曾国藩与九弟国荃兑换了富托田庄,并由其四弟曾国潢等代为扩建,扩建翻修工程搞了好几年才完成。全宅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富厚堂由八本堂正宅、求阙斋书楼、归朴斋书楼、艺芳馆书楼、思云馆、缉园、头门、后山、里坪、半月塘等组成。八本堂是富厚堂的正宅住房,因曾国藩倡导“八本”家训而得名。宅南的求阙斋书楼被后人称为“公记”书楼,里面收藏曾国藩的书籍;与其平行的是归朴斋书楼,后人称之为“朴记”书楼,里面收藏着曾纪泽的书籍;右侧与归朴斋书楼对称的是艺芳馆藏书楼,是曾纪泽弟弟曾纪鸿的藏书楼。在一座房子里就修了三处藏书楼,足见曾国藩家族对文化的推崇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思云馆是一栋独立的楼房,建筑面积平方米,由曾国藩亲书馆名制匾,也是他一生中唯一在家亲自监督营造的建筑物。位于艺芳馆藏书楼旁边的缉园,实际上就是富厚堂的内花园。富厚堂后山的风景非常迷人:参天的古树有的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宅院四周高大的围墙让人们想起当年这座房屋的主人在那个朝代的地位;从后山看整个富厚堂周围的地形地貌,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富厚堂自建成之后曾国藩并没有在此居住过,所以很多人认为把富厚堂定为曾国藩故居不妥,如根据故居定义来说有一定道理。那富厚堂认定是谁的故居为好?窃以为,富厚堂的建设有曾纪泽的功劳、富厚堂的命名也是他,他在富厚堂居住的时间也较长,同时曾纪泽也是名人(著名外交家),因此,能否把富厚堂定为曾纪泽故居?
富厚堂前面则是一个半月形的大荷塘,到了夏天,荷花盛开,荷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神冲秋瑾故居秋瑾一生短短的30多年时间,在这里生活了七年,秋瑾的家公和曾国藩家有一点远亲关系,在曾国荃的吉字营当过粮台,主管后勤补给,回乡后在神冲这个地方建了房子,按照隔壁邻居大婶的说法,神冲这条街一大半就是他们王家的,王家在这里煮酒,打豆腐,后来去湘潭十八总买地建房,在那里开起了“义源当铺”,秋瑾在神冲这里居住的时候,经常和唐群英,葛健豪在一起聚会,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当时世上的女子大都不识字,都是俗人,而他们高者难和,更是寂寞。秋瑾最后一次来这个地方是年初,从日本留学回来之后,这时候,秋瑾和王庭筠已无感情可言,据王庭筠侄女王蕴琏在《回忆婶母秋瑾》一文中说:“我家原住湘乡荷叶神冲。我四五岁时,看见秋瑾婶母来我家,她每天在我母亲房里看书,不出大门。她在湘乡住了一个月,便回湘潭去了。听我母亲说,秋瑾婶母曾向她家娘要钱,家娘不理她。秋瑾婶母就把刀子向桌上一砸,扬言要杀一个人,她家娘家爷见她这样凶猛,就要管家的拿了四千元给她。”秋瑾拿这笔钱是去浙江创办《中古女报》,同一年,她接手大通学堂督办,筹备起义,未遂,于同年七月被杀。
据王氏家谱中的《子芳先生夫妇合传》记载,秋瑾死后,她被葬在西湖,清廷逼令改迁,王庭筠以儿子王沅德名义扶柩回湘潭,却因为母亲不准秋瑾葬入王家祖坟而葬在昭山,王庭筠不久也病逝,未与秋瑾同茔,辛亥革命胜利后,秋瑾义烈名声大起,被改葬西湖。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秋瑾、宋庆龄、何香凝、唐群英、向警予、蔡畅、邓颖超、帅孟奇被中央认定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
光甲堂---蔡和森、蔡畅故居百年前旧屋
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位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建于清朝末年,砖木结构,总面积余平方米,是蔡和森、蔡畅同志亲少年时期的故居。年5月14日中国妇女运动卓越领导人蔡畅诞生在这里,并与哥哥蔡和森在这里度过了8年多的童稚时光。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秋瑾、宋庆龄、何香凝、唐群英、向警予、蔡畅、邓颖超、帅孟奇被中央认定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
年邓小平题写的“蔡和森故居“金字红木匾悬挂于故居大门。年6月,光甲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月,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井字镇正在对蔡和森、蔡畅故居进行保护和修缮,以将光甲堂建设成红色旅游目的地。
新桥唐群英故居唐群英故居地处湖南省衡山县桥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黄泥村,占地面积平方米,在唐群英诞辰周年之际,县人民政府于二00一年对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是吾家”书屋,配套设施有诗碑廊、樱花园、铜像和唐群英生平事迹陈列馆、藏书房、卧室等。
于二00二年五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00四年列为省人民政府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近年来唐群英故居作为名人故里、人文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前来参观的有全国各级领导和知名人士、社会团体、学生等几十万人次。
唐群英(.12.8-.4.25),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女权运动领袖、女权主义先驱[、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功臣、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首倡女权,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她被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曾授勋“二等嘉禾章”。
唐群英故居与富厚堂相隔仅仅5公里,两家还是亲戚。唐群英嫁给了曾国藩的堂弟,而秋瑾的婆家与曾家也有近亲,唐群英在婆家与秋瑾毗邻而居,亲戚加邻居,来往密切,被誉为辛亥革命的孪生姐妹,后来她们还一起去日本留学……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秋瑾、宋庆龄、何香凝、唐群英、向警予、蔡畅、邓颖超、帅孟奇被中央认定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
湘乡桂花黄公略故居黄公略故居在湘乡市桂花分朝阳村高木冲,距44公里,距井字街约5公里。
故居坐落在老虎山上,占地平方米,系一栋万字形平房,土墙青瓦,系黄公略祖父所建。清光绪二十三年(年),黄公略分得房屋5间,计平方米。因原故居已毁,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对故居进行了修复,按原状进行了陈列,并增辟两间辅助陈列室介绍黄公略生平业绩,陈列照片81帧、画4幅、实物31件。杨尚昆题写了“黄公略同志故居”匾额。聂荣臻、王震、邓颖超、杨得志、张爱萍、浦安修、郭沫若、李聚奎等为故居题词,故居瞻仰、参观者甚多。
黄公略,原名黄汉魂,字家杞。湖南湘乡人。年到湘军当兵。年年底考入黄埔军校高级班深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7月22日,与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此后历任红五军第四团党代表、湘鄂赣边境支队支队长、红五军副军长、红六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率部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取得辉煌战果。年9月,在行军转移途中,为掩护部队遭敌机弹袭,不幸牺牲,年仅三十三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牺牲最早,出现在毛泽东诗词中最多的一位。
.毛泽东主席三次赋诗称赞的黄公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著名诗篇:“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一词中写道:“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双峰石牛--罗泽南故居罗泽南故居,位于湖南省双峰县石牛乡湾洲村三柱组。在罗泽南故居的左侧,有一座山峰耸立,这就是罗泽南诗中的罗山。罗山,蜿蜒起伏,连绵不绝,雄峻挺拔,犹如一条巨龙静静地横卧于湘中境内。在罗泽南故居的后方,是罗泽南的墓葬。罗泽南墓已经被双峰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保护文物”,用水泥做了平整。
湘军第一苦人--罗泽南
罗泽南(-)湖南双峰县石牛乡人。字仲岳,号罗山。因洪杨事起,从年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生徒倡办团练,次年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自此率湘军转战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因战功卓著,历迁任知县、同知、道员(加按察使衔)。年在规复武昌之战中,中弹伤重而死。咸丰帝下诏以巡罗泽南故居罗泽南故居抚例优恤,救加巴图鲁荣号,建专祠奉祀。罗泽南由一生员治经习理起家,而位逼巡抚。他在近代湖湘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历数十年仍清如明镜。
后人曾作盖棺之言:“泽南以在籍生员率生徒倡办团练,转战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大小二百余战,克城二十,由其学术醇正,立志坚定,故能临战不苟若此。至今言咸同中兴名将者,无不言泽南为冠首也。”
著名学者钱基博,曾经对罗泽南的作用直言不讳:“乡人化之,荷戈从军,蔚成风气。时为之语曰:‘无湘乡,不成军。’藉藉人口。而不知无泽南,无湘军。”
罗泽南一生治学也颇有成,且多育人之暇所为,著作计有《小学韵语》、《西铭讲义》、《周易附说》、《人极衍义》、《姚江学辨》、《读孟子札记》、《皇舆要览》及其诗文集等。
衡阳曲兰--湘西草堂--王船山故居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坐落于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菜塘弯,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隐居之地。因座落在湘江之西,故名湘西草堂。湘西草堂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年)之秋,有茅屋三间,左为住房,右为书房。王船山42岁定居蒸水之左石船山下。初居茱萸堂,次败叶庐,再观生居三处,最后在湘西草堂隐居以终。他一生著书四十余年,共著书四百余卷,八百多万字,其中大部分著作是在草堂写成。年省文化局拨款重修草堂,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草堂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王夫之(年10月7日-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
衡阳渣江--彭玉麟故居彭玉麟(旧宅)故居位于衡阳县渣江镇和睦村。是当地村民的发组织在其原址上修复。现一期工程已经竣工,还只是修复故居规划的一部分。这三间房屋原是彭玉麟的住所。其实,彭氏家族原是三进七横,有房屋75间。当地希冀通过建设故居,再发展与彭玉麟相关的,譬如梅花园、彭氏碑林等景点,供游客更深地了解彭玉麟。”
彭玉麟(—),衡阳县渣江镇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三桥镇。父亲彭鸣九为巡检司巡检,曾参与增补《四库全书》。年,彭玉麟随父母回到衡阳。后就读于石鼓书院,因生活所迫加入衡阳协绿营部队,任书识(相当于今天的文书)。
参与镇压李沅发农民起义。年冬受曾国藩邀请加入湘军水师,逐渐成为一员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先后“克复”湘潭、岳州、湖口、九江、枞阳镇、金柱关、九洑洲等重要城市、战略要地。获一等轻车都尉、太子少保“殊荣”。
镇压太平天国后,参与创建长江水师。自年,每年巡视长江,斩杀贪官污吏无数。中法战争前夕,慈禧太后命彭玉麟前往广东帮办两广军务。彭玉麟以六十八的高龄,闻命即行。主持广州和琼州防务。主张支援刘永福、重用冯子材。年3月,彭玉麟果断命令冯子材率所部18营与法军决战,是为镇南关大捷。彭玉麟一直主战,与奉行妥协路线的李鸿章形成鲜明对比。年病逝于衡州,赠太子太保。
彭玉麟多才多艺,诗书画俱佳,他一生画了上万幅梅花图,在每幅梅花图都题上以梅花寄情的咏梅诗。这些号称“梅花百韵”的咏梅诗,寄托了彭玉麟一生对梅姑的爱恋、思念、牵挂、自己的愧疚和悔恨。他所画之梅堪为一绝。笔下的梅花“老干繁枝,鳞鳞万玉,其劲挺处似童钰”,被称为“兵家梅花”,与文人墨客的梅花相去甚远。他画的梅树,身姿虬曲,铁骨铮铮,古拙苍劲。枝间的梅花,吐蕊绽放,生机盎然。
曾国藩对他的评价:①彭玉麟书生从戎,胆气过于宿将,激昂慷慨,有烈士风。②若论天下英雄,当数彭玉麟、李鸿章。③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活人心!④千古两梅妻,公几为多情死;西湖三少保,此独以功名终。⑤查彭玉麟带兵十余年,治军极严,士心畏爱,皆由于廉以率下,不名一钱。今因军饷支绌,愿将养廉银两,悉数报捐,由各该省提充军饷,不敢迎邀议叙,实属淡于荣利,公而忘私。
在曾国荃的大夫第留下:“浮桥拆掉,屋减三尺”便扬长而去的便是此人了。
双峰正能量------成熟人士的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全国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ly/1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