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吟诵
曾国藩逝世近一个半世纪了,后世对曾国藩的研究,一直没停过,甚至能写一部曾国藩研究史出来。实际上,曾国藩研究各种成果都是极为丰富的,但是有一点却极少引起人们注意,那就是他对中国式读书方法——吟诵的贡献。
吟诵,就是古人的读书方法,现在用吟诵一词来表述。古人统称为“读”。带着书读叫朗读,不带书为朗诵。带着唱腔的叫吟,不带唱腔的叫诵。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读法,诵读是没有曲调的读法。
但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私塾教育退出历史舞台,以及随着西方话剧的进入,用西方文化的规则来朗诵诗文,再加之汉字的简化,这一切,给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带来致命的打击。吟诵,这个中国的读书方法开始不再为国人所知。
中国的诗文,每一个字都有它的平仄(阴平、阳平称之为平,上、去、入声称之为仄),平仄决定了每一个字的声调。特别是诗词,还特别强调韵。吟诵做的就是“声韵涵义”的事。它有非常严谨的规则,必需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具体到每一个字的吟诵法,必需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音步准确,使用腔音唱法和文读语音。每一个字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绝不可乱念。我们都知道,中国百年以前的线装书都没有标点符号。为什么我们的诗文不用标点?难道我们古代的知识份子不能发明出来一种间隔停顿的符号出来?绝不是这样的。唯一的原因就是不需要。因为古人都会吟诵,都知道怎么读,依照吟诵规则,哪里高、哪里低、哪里重、哪里轻,一吟诵就出来了,节奏停顿很明显,所以不需要符号再去告诉他在哪里停顿了。吟诵是古代文人的基本技能,它发端于先秦,在教育系统中,口授心传,代代相沿,流传至今。
二十世纪初,新学堂勃兴,吟诵随私塾一起逐渐退出教育系统。中国的留学生带回来了西方的话剧和朗诵诗,因为都需要大声,所以拿去了朗读和朗诵这两个词。这是学习西方重音语言而新造的一种读法。可以这样说,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没有守住自己的传统,导致了当今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局面出现。现在大陆的吟诵频临失传,几被遗忘。随着老一辈吟诵者的远去,中国文化进入了再也没有大师的时代。
值得庆幸的是,与此同时,还是有一部分有识之士,对中国的读书法保持了高度警觉。由赵元任开始,学界对吟诵的研究,以及吟诵重回教育体系的呼吁从未中断过。唐文治,这位从晚清民国走过来的大学者,一直非常重视吟诵。他私淑曾国藩,推重曾国藩的学问,致力于传播国学。他的吟诵调,被称之为“唐调”。这是吟诵史上,唯一以个人姓氏命名的事例。
年,湘乡曾氏家族将所藏的曾国藩日记手迹付诸石印,由王闿运和唐文治两人作序。这套书名《曾文正手书日记》,唐文治在序中写道:君子观于此而叹乾坤之所以不息者,皆士大夫私淑之功为之也。文治少年读曾文正公书,未尝不匔匔翼翼,想见其为人。今岁曾氏贤晜季将以公日记手迹付诸石印,来征序于文治,……文正公往矣,吾愿读文正之书者,非徒任文正之事业,亦将私淑文正之学问德行于无穷也。
唐文治对曾国藩如此之仰慕,评价如此之高,不是没有理由的。且不说曾国藩的赫赫事功,单只就曾国藩在继承桐城派古文大家的衣钵而自成湘乡文派一面,可谓卓尔成家,当世无出其右者。曾国藩为了让中国的文脉传承下去,想出了各种办法,教育后昆。他亲自编辑了《古文四象》、《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等书,供自己和子弟学生学习。在编辑这些书时,对选取作者和诗文,他绝不是随意而行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并且形成了他独有的理论。这种规则和理论,完全是基于吟诵。
曾国藩多次在日记中提到: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第一句就是指吟诵,吟诵时拉长音,飘飘意远,也就是歌永言的意思,他认为是人生的第一件乐事,可见曾国藩对吟诵的重视!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八本堂”(曾氏书斋名),有个著名的八本家训,其目曰: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其中八条的头两条都是讲吟诵的,可见曾氏对此认识有何种高度!曾国藩解释这八本说:凡事皆有至浅至要之道,不可须臾离者,因欲名其堂曰“八本堂”。
中国的文化史几乎找不到一本与吟诵有关的专著。当然,曾国藩也没有在这方面进行专门著述。不过,他平时写日记、与师友子弟通书信,则特别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mj/1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