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娄底市近来年天气气候特征


1.降水概况

-年娄底全市平均总降水量为.1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呈西多东少分布,最多为新化站.5mm,最少为双峰站.4mm,此外,近五年双峰站年总降水量较常年偏少。

图-年娄底全市平均总降水量(阴影)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数值,单位:%)

-年娄底全市平均总降水量,除年和年较常年略偏少外,其余年份均较常年略偏多。

图-年娄底全市逐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单位:%)

2.气温概况

-年娄底全市平均气温为17.8℃,呈西低东高分布,最低为冷水江站17.6℃,最高为双峰站18.2℃;近五年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显著偏高,其中双峰站年较常年显著偏高0.99℃。

图-年娄底全市平均气温(阴影)和气温距平(数值,单位:℃)

从逐年分布看,-年全市平均气温均较常年偏高明显。

图-年全市逐年气温距平(单位:℃)

3.-年娄底市各月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

图各月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

4.这些事件创造了娄底之最

F年2月19日,新化站日降水量达50.8mm为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2月出现的唯一一次暴雨

F年,涟源站6月总降水.8mm、夏季总降水.2mm、年总降水量.8mm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F年,全市夏季平均气温26.3℃创历史新低

F年,全市年总日照时数小时创历史新低

F年4月,涟源市总降水量.3mm创历史新高

F年2月,全市总日照时数.6小时创历史新高

F年10月,全市总日照时数53.2小时创历史新低

F年6月,全市总降水量.2mm创历史新高

F年6月,全市总日照时数59.0小时创历史新低

F年春季,全市平均气温为19.3℃创历史新高

F年2月,全市平均雨日5.4天创历史新低

F年5月,双峰县出现高温热害为历史最早日期

F/年冬季,总雨日日数56天创历史新高

F/年冬季,持续阴雨寡照日数创历史新多

F年1月至7月15日,总降水量.7mm创历史新高

F

5.-年主要气象灾害事件及其影响

灾害分类

发生时间

事件描述

灾害影响

风雹灾害

5月1日下午

新化县遭遇强风暴雨灾害天气,上梅镇中央粮库短时降雨量为33.4mm,最大风速18.6m/s,温塘镇、田坪镇等局部地区降冰雹,最大的冰雹有如鸡蛋大小,直径达3厘米左右。

造成电力通信设备设施受损,多处民房倒塌或严重破坏,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共有人受灾,农作物受灾公顷、农业经济损失万元左右,大牲畜死亡头,倒塌房屋间数63间,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年10月26日

夜间

新化县出现了较明显降温、降水、风力加大的天气过程,个别乡镇出现了8级大风,并伴有冰雹,极大风速出现在半山水库18.0m/s。

造成人受灾,农作物受灾60公顷,成灾40公顷,绝收面积8公顷,倒塌房屋28间,严重损坏房屋26间,一般损坏房间32间,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年5月19日

新化县、涟源市等地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涟源瞬时极大风速20.3m/s。

造成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31人,农作物受灾.7公顷,倒塌房屋37间,严重损坏房屋间,一般损坏房屋间,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雷电灾害

年3月19日

娄底全市多地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雷暴等强对流性天气,新化县荣华乡、文田镇、曹家镇等地遭受严重损失。

造成受灾人,紧急转移26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另新化县文田镇一村民在19日晚22时左右雷击身亡。

年4月19日

新化、双峰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新化县1人在务农回家路上遭雷击死亡。

年5月3日下午至夜间

娄底市南部局地暴雨,并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最大雨量出现在涟源灌湄为68.6mm,其中双峰峡山塘水库最大小时雨强达50.9mm以上,并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造成人受灾,1人受雷击死亡,紧急转移安置24人,受灾农作物84公顷,部分农作物被淹没,绝收9公顷,房屋倒塌19间,严重损坏房屋13间,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年8月4日

全市出现雷暴天气。

涟源市1人因碰触被雷击断的电线而亡。

年8月1日

新化县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极大风速达16.1m/s。

造成人受灾,死亡1人,9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

暴雨洪涝

年6月8日

强降水区域与4日的强降水区叠加,大部普降暴雨,新化县南部、冷水江市、涟源市西部地区普降大暴雨,此次强降水过程共出现53站次的大暴雨,最大过程降水量站点出现在新化县的科头.9mm。

造成10.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公顷,停产工矿企业57个,工业信息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冲毁塘坝22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围墙倒塌40米,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年6月20-21日

6月20~21日出现了入汛以来最强降水,除双峰暴雨,其余地区普降大暴雨,区域自动站上,全市共有64站次暴雨,96站次大暴雨,最大过程降水量.4mm(涟源市桂花站)。

造成1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人口人,农作物受灾公顷,停产工矿企业7个,损坏护岸19处,损坏水闸1座,损坏灌溉设施29处,投入抢险人数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4万元。

年7月2日~7月5日

雨强大,持续时间长,入汛以来最强流域性强降水,全市共有64站达mm以上,站达mm以上,最大降水为.8mm(新化县西河镇站);资水部分干支流水位全线超警,导致7月4日14时柘溪电站最大入库流量为20秒立方米,创年建库以来的最大入库流量,洪水频率为年一遇,资水、涟水的部分干支流水位全线超警,资水新化段超警戒水位1.61米。

造成人受灾,因灾死亡6人,因灾伤病人口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公顷,绝收面积.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万元。

年8月4日~8月7日

全市出现局地暴雨的降水天气过程,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和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有91站降水达50mm以上,13站达mm以上,最大降水为.7mm(涟源市石联站)。

部分乡镇因前期强降水出现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此次降水时被引发,新化奉家镇、荣华乡等6人受灾,炉观镇白鹅村五组一栋房屋倒塌死亡4人,伤2人,农作物受灾公顷,成灾99公顷,绝收5公顷,倒塌房屋24间,严重损坏6间,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年6月22日~7月1日

持续多日普降暴雨、大暴雨,强降水多发,出现雨水相对集中期,过程总雨量.5mm,较历年同期异常偏多%,刷新历史极大值,造成全市范围的重度洪涝。

强降水致使新化、冷水江超警戒水位5米左右,并造成城区进水,造成大面积的城市停水;娄星区因持续的大暴雨天气以及上游红尾坝水库开闸泄洪影响,涟水娄底段持续超警戒水位运行,涟水河畔老街、涟滨村、恩口村成一片汪洋,涟钢跨涟水河煤气管道和自来水管道险情严重,总受灾总人口72.5万人,失踪1人,直接经济损失22.5亿余元。

年6月19日~24日

全市区域站≥mm的站点8个,达到轻度气象洪涝,娄底水车累积降水量超过mm出现重度气象洪涝。

造成涟源、双峰和新化县部分乡镇山塘及渠道受损、房屋受损、毁农田蔬菜被淹等,局地因暴雨洪涝受灾较重,共2.4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紧急安置转移人,农作物受灾公顷、绝收公顷,倒塌房屋间、损坏房屋数间,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7月7-13

7月7-13日出现降雨集中期,暴雨9县次,其中大暴雨1县次、新化县达重度气象洪涝标准,其他县市达轻度洪涝标准;7月7-9日,新化、冷水江、涟源、娄底等4县(市、区)达到极端事件标准。

全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出现娄星区杉山镇第三自来水厂东南侧山体滑坡、娄新高速潘桥隧洞山体滑坡等险情,50余个骨干工矿企业因特大暴雨和洪峰影响停产,地质灾害多发。全市近29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近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2万多公顷,绝收2千多公顷,倒塌房屋间,严重损坏2间,直接经济损失6.37亿元。

干旱

春季

3月1日~4月20日,娄底地区平均降水量.3mm,较常年同期偏少47%,达到春旱标准。

对春耕生产工作带来较严重的不利影响,导致全市约1.9千公顷早稻田无水翻耕,50%左右稻田作泥开裂。

夏季

阶段性气象干旱明显,冷水江出现重度气象干旱,涟源、娄底、新化中度气象干旱;冷水江、娄底、双峰气象干旱基本于8月上、中旬结束;新化、涟源干旱持续。

全市大部地区出现旱灾,共有38座小型水库干涸、座水库水位在死水位以下、58条溪河断流;作物受旱10.45千公顷,其中,轻旱7.24千公顷、重旱1.93千公顷,因旱1.77万人次、0.32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秋季

7月16日-10月11日全市平均降水量.8mm,较常年偏少66.0%,双峰县最少仅为35mm,偏少超8成以上;全市平均气温27.4℃,较常年偏高1.8℃。6~9月高温日数39.6天(位居历史同期第三高值),较常年偏多16天。

受持续高温热害与干旱影响,造成全市双峰、新化、冷水江、涟源等乡镇4万8千余人受灾,农作物成灾2千公顷以上、绝收公顷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约2千余万元,新化涟源冷水江等多地开展生活送水救助。

暴雪冰冻

年12月28日~年1月2日

全市出现低温雨(暴)雪冰冻天气过程,冷水江、新化及高寒山区出现中度冰冻,电线积冰最大厚度28mm,29日开始至2日各县市相继出现并维持道路结冰,12月30日全市普降暴雪,冷水江积雪深度最大位15cm,为年以来最强暴雪,娄星区年12月29日~年1月2日持续5天日平均气温≤0℃,12月31日最低日平均气温为-3.7℃,达严寒期标准。

对人民生活、出行带来安全隐患,对旅游出行有不利,造成高速等公路道路结冰、电线结冰明显、用电负荷供电紧张,水表水管冻爆裂受损等不利影响,致使全市交通、农业、电力、市政设施等一定程度受灾,共造成9万余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余人,直接经济损失7千余万元。

娄底市气象学会

年5月12日

编辑:廖清泉

Hello,伙伴们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wh/163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