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2017娄底中考最后一轮复习,全面系统的


中考语文,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经过紧张的复习之后,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常见题型和一般答法,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娄底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题型板块和考项,特结合新化县语文学科研讨会的相关信息,就试卷中的每一个具体的板块及怎样答题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第1题、辨别加点字注音的正误。每册1--5单元中课本有注释;8个2字词语,4个4字词语,平均每册2个;重点考查形声字、形似字的读音;多音字、方言影响比较大的音;前后鼻音等,要不是直接设置错误点,要不就是设置为迷惑点,有这些特征的词语在复习时要注意。

答题技巧: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比较好。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第2题。辨别错别字。常见错别字,严格地说是别字。每册1--5单元中课本有解释或者注音,及课后积累部分的词语;8个2字词语,8个4字词语;重点考查同音字、形似字、意义相近的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

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第3题。词语的运用。

考查常用成语。重点考查词语的褒贬;对象误用;语境误用等。如“天伦之乐”,考查使用的对象。

答题技巧: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①对词义的理解,先拿最会的词语去排除;②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空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台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③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④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⑤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⑥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从模拟题来看,年考查标点符号题,很可能取代这个题。

标点符号题: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引号、破折,括,分、问)的使用,重点审查这类标点的使用正确性,逐一辨析排除。

推荐阅读:中考标点符号常考考点例举

第4题、辨别病句题。考常见语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前后矛盾、重复啰嗦、语意不明。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一一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一一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一一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一一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介词“关于”“对于"“对”“在……下”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2)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3)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4)用“和”或“以”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5)前半句使用了“能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协调。

(6)反问司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隐含否定意义的词注意否定不当。

推荐阅读:中考常考病句类型的辨析方法与技巧

第5题文学常识。题型:表述题,搭配题。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既有课内的名家名篇、也有《课标》中要求课外阅读书目中的内容。

答题技巧:注重平时的积累,可用排除法。

第6题、语言的实际运用:修辞的判断及运用。这里特别注意:这道题题干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判断修辞,一是判断修辞的作用。

答题技巧: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紧密结合句子认真分析。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情感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第7题、古诗文默写填空。(1)小题:古诗默写,(2)小题:古文默写,(3)小题:或文或诗,(4)小题:古诗理解型默写,(5)小题:古文理解型或运用型默写。

答题技巧:注重书写,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不出错别字。下句对上句可利用语感,从诗题开始背。

第8题、口语交际,说话或听话。

答题技巧: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和得体。

第9题、综合性学习。考图文转换与读图表。本期考查漫画类图文转换的可能性大

(1)类型:表(格)文(字)转换题;图(又分为“徽标类”和“漫画类”)文转换题。

(2)常见考点:解说漫画内容;揭示哲理、寓意、或给人启示;给漫画拟标题。

推荐阅读:中考专题

图文转换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

第10题、文言文句读节奏停顿。

命题主要聚焦在这几种类型:

①主-谓-宾之间要停顿,如:余/因得遍观群书。影/布石上(15年题)。肉食者谋之(16年题);

②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如:今齐地/方千里(14年题)。是/非木柿(16年题);

③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如:盖竹/柏影也(15年题,错项)。夫大国,难测也(16年题);④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应当停顿,如:已而/夕阳在山(14年题);无/丝竹之乱耳((15年题))。唯长/堤一横(16年题);

⑤状语后置句之前要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16年模考)。

第11题、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16年的是2个实词,2个虚词,其中一个实词是来自选文,另外一个其它来自课标中规定文章。

实词一般是课文下面有注释的词语,虚词为“之、而、于、以、其”。

推荐阅读:常见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第12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常是对教师用书上相关内容的改编。

一般侧重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对选文内容的概况;写作技巧判断与运用;文本内容的挖掘等。

第13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选题原则:(1)较为完整的句子。(2)要有古文特点,如有词类活用,句式倒装,状语后置,省略等。(其中一题会侧重于课本下面有注释的句子。)

如:(15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6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第14题主观试题。一般是就文段的内容、思想意义或艺术特色设题。

如:(15年真题)选文第②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本题是从文段的内容角度来设置的。(16年真题)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实词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辩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答题技巧:先记忆所学课文中虚词的一般用法,再套用比照。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句子翻译题答题技巧: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关键字词翻译,与上正点文对应,这些字词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注意特殊句式。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用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别自作聪明。

③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旬。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诗歌赏析

常考考点:

①鉴赏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某句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何作用?

②鉴赏诗歌语言。

③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

推荐阅读:中考点津

古诗文阅读之诗歌赏析

中考考标

初中生必背古诗词40首全赏析

特别提醒:答案要从得分点来思考。分析思想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要紧扣文本,从分析文本入手,通过能够体现情感的文章结构、表达技巧、文体特征等内容入手,得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阅卷中发现,很大部分考生只考虑了思想情感而忽略了分析过程。

诗歌赏析答题技巧: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含蓄、幽默、凤趣、直露、平实、典雅、租借、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忧国忧民等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

科技类作品阅读

科技类作品阅读,从事物说明文或者事理说明文选其一。选材原则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或者热点问题。一般考常考考点,如:把握事物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事理);辨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理清事物说明文的文章思路及文段结构。筛选提取文章(段)信息。

科技类作品阅读答题技巧: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真切、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2.分类别:条理清楚。(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答题思路: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3.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5.作比较: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6.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答题思路: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能否删去、能否替换、有何作用等)

①不能删或不能替换。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如“约、左右”表示不确定;“仅、只”为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或少数范围;“几乎”表示将近于、接近于;“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表示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可能、也许”表示猜测、推测、估计的情况;“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等等。②删去就成为+去掉该词后的原句+不符合原文意思。③语言就不准确严密了。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选材紧扣文化等热点材料。从以下考点来思考:概括文章的论点,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分析论据及其作用;辨别论证方法;筛选提取文章(段)信息;分析论证思路。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把握论证思路)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通过引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④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⑥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㈢、论证(怎样证明)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4)、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5)、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6)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文学类作品阅读

选择文质兼美的小小说或记叙性散文为阅读材料。

小小说常考考点:

1、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常见写作方法分析。如伏笔与悬念、过渡与照应、对比与烘托;

4、语言赏析;

5、思想意义与文章启示等方面设题;

记叙性散文常考考点:

1、概况文章主旨。

2、理清文章的线索。

3、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4、品味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5、揣摩表达方式的作用。

6、探讨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7、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8、分析语段的妙处。

9、思想意义与文章启示等。

文学类作品阅读答题技巧:

1.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3、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总领全文。

4.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5.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6.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7.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0.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按描写方式分(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2)侧面烘托(间接描写)

11.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以小见大、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3.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4.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

2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____________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

词(如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____的情况(表程度、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____________,与事实不符。

24.一句话中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原文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想一致,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2)该词与上文……相对应。(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

作文

得分技巧:

1、扣题(1)开头--迅速点题(2)结尾--不忘应题(3)中间--适时点题

2、思路清晰

3、表达(1)采用细节描写精雕细琢感动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采用优美语言显示才气征服人(2)善用成语;巧引名言古诗;妙用歌词;活用修辞;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但开头慎用议论抒情。

4、避开硬伤(1)篇幅不满字。(2)有明显的错别字、病句。(3)写字模糊不清。(4)通读全文,没有明确的中心(5)文体不清: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6)感情不健康、消极。(7)结构不清,没有层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xs/153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