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娄底新闻网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一栋崭新的村部大楼缓缓映入眼帘。“走,带你们去看看咱们村里的黄桃。”一下车,皮肤黝黑的南华大学驻涟源市古塘乡申家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邹海贵就邀请我们去看村里的产业。当下正是黄桃成熟的季节,申家村去年种下的亩黄桃今年已有部分挂果。(申家村生态果园基地)来到山顶的生态果园基地,一边是从炎陵引进的锦绣黄桃,一边是久负盛名、特色鲜明的古塘金秋梨。入园上山的道路两旁盛开的格桑花迎风飘动,“这个基地占地面积共亩,其中亩是黄桃,亩是金秋梨,目前,大部分黄桃已经挂果,成熟的黄桃甜度能达到14,到明年就能进入盛产期,每亩净收益可达1万元。”邹海贵一边介绍,一边向我们展示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黄桃。坐在山顶的凉亭里,嗅着阵阵沁人的花香,向四周张望,一个个山头种满了果树。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荒山野岭。申家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年3月,南华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教授邹海贵响应组织号召,来到这里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身为农家子弟的他对农村并不陌生,但刚到申家村,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无所适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几乎为零,公共服务十分落后,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极其落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张“脱贫致富”的白纸。如何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邹海贵从驻村第一天开始就绞尽脑汁,边学习边调研,边摸索边实践。征求群众意见后,结合申家村实际,邹海贵确定了“三结合、三突出”的工作思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目标,突出创新帮扶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把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实事求是与发挥优势相结合,把消费扶贫、健康扶贫和文化教育扶贫作为重要抓手,突出打造帮扶工作的特色亮点。驻村的当年,就实现27户人脱贫,申家村整体脱贫摘帽。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申家村新建成的钓鱼基地)“习总书记说过,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村民真正摆脱贫困。”邹海贵直言。“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经过走访调研,邹海贵认为脱贫攻坚要抓好抓实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于是,他着力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培育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赴韶山、花明楼和新化县油溪桥村等地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激发斗志。同时,他与村干部一起大力推进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规范垃圾处理,实施“厕所革命”和亮化工程,修订《村规民约》《申家村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扶贫先扶志,必须改变以往给钱给物的帮扶方式,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群众一起干’。”邹海贵说,他和队员们坚决杜绝“塞钱给物”的简单做法,建立“帮扶公益金”制度,完善村勤劳致富、道德标兵和文明卫生户评比表彰办法,积极开展“屋场会”“亲帮亲、户帮户”活动,按照点面结合、强化奖励、分类实施的原则推进帮扶工作,至今共募集“帮扶公益金”6万余元、药品价值2万元,统一采购生产物资帮扶贫困户户次,奖励勤劳致富先进典型50余人次,奖励贫困学子、慰问老党员等40余人次。今年疫情期间,村里党员干部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党员捐款率达%。(邹海贵在村里开办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本领)邹海贵还依托学校资源,组建研究生支教团,6名研究生扎根古塘乡开展支教,为古塘乡基础教育注入新力量。在村里开办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本领。至今讲习所已开讲20余期,参与群众超过人次,内容涉及扶贫政策、农业科技、医疗卫生、乡风文明、普通话、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深受欢迎。组织申报了2个国家农村科技助力示范项目,获得科普经费20万元,并邀请湖南省农科院10余位专家到申家村举办实用技术讲座20多场。组织南华大学13个学院和博士服务团师生余人次先后来到申家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支教、义诊、电商扶贫、文艺汇演等,引导学校9个科研项目落地申家村,其中计算机学院的电商兴农项目开花结果,全村7户贫困户因此触网、开了网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户吴选平正在喂鸡)“习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经过细致调研,我们发现申家村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天然富硒,利于种植特色作物,发展富硒农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邹海贵制定了《申家村产业发展规划》,组建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先后从各方集资万元建设生态果园、富硒稻米加工厂、稻田养鱼基地和走山鸡养殖场,“一主三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个集果树种植、采摘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果园示范基地呼之欲出。(从土地调研、产业规划到土地流转、果树疏果、施肥,每一步,邹海贵都全程参与)从土地调研、产业规划到土地流转、果树疏果、施肥,每一步,邹海贵都全程参与。申家村富硒稻米加工厂年建成投产,两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申家片亩稻田已经完成种养立体化改造,稻田养鱼基地基本建成。(大米碾好了,山鸡长大了,果子成熟了,猪牛该出栏了,邹海贵与队员们成了村里农特产品的“代言人”,帮助村民推销农产品)大米碾好了,山鸡长大了,果子成熟了,猪牛出栏了,邹海贵与队员们成了村里农特产品的“代言人”,帮助村民推销农产品。他积极推进“以购代捐”“以购代帮”方式,促成南华大学后勤集团与村里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建立农产品销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jt/195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