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娄底市 > 娄底市文化 > 你知道娄底有哪些历史名人在海内外最具影响
当前位置: 娄底市 > 娄底市文化 > 你知道娄底有哪些历史名人在海内外最具影响
在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娄底历史名人
蒋琬(—) 历史上第一位湖南籍的宰相,三国蜀汉时期继诸葛亮之后的又一位贤相。东汉末年零陵郡湘乡县曲靖(今属双峰县井字镇)人。赤壁之战后随刘备入蜀,受诸葛亮赏识,出任广都县、什邡县县令。官至长史、尚书郎,后升为抚军将军。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后主按其遗愿,确定蒋琬为蜀国掌舵人。继任宰相13年间,他继承诸葛亮联吴抗魏、安抚南中蛮夷的政策,团结朝中百官,任贤使能,使蜀汉人民安居乐业,工农业都得到发展。他明察善断,循法治国,处事公正,不听谗毁,深得群臣悦服和百姓拥戴。晚年东下北伐,壮志难酬,病逝于涪县军营,谥号为“恭”。今四川绵阳市(古为涪县)有其墓祠,有《蒋恭侯集》等著作传世。
谢振定(1753-1809) 不畏权势、敢斗和珅的“烧车御史”。清代湘乡县锦石乡桃林湾(今属涟源市荷塘镇)人。1777年参加乡试中举。1780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1794年,他参加江南典试,升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不久又署兵科给事中。1796年初,他正巡视于北京东城,当朝大学士和珅爱妾之弟弄权黩货,乘车“违制”,仗势欺人,恶言相向。谢振定当即下令剥去其衣衫,处以杖刑,同时当街放火烧毁其车,路人围观如堵,拍手欢呼“好御史”。他不畏强权、敢斗和珅的名声,顷刻传遍京城,誉为“烧车御史”,朝野知名。不久,因此事得罪和珅,他被罢职归家。1799年,和珅被嘉庆帝赐死后,他被重新起用,任命为礼部主事,5年后改任仪司员外郎,主考陕西。1806年充任顺天府通州粮厅。逝世后,其生平载入《清代七百名人传》,有《知耻斋诗文集》传世。其子谢兴峣,1819年任翰林院庶吉士,自此“父子翰林”名噪京师。其侄孙谢宝璆1870年任职户部福建司时,领衔上疏天津教案。
曾国藩(1811-1872) 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和领导者,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群体中有重大作用与影响的代表人物。清代湘乡县兴乐乡荷塘二十四都大界里(今属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片天坪村白玉组)人。1834年就读岳麓书院,中举人。1838年中贡士应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不久进翰林院,此后十年七迁,历任礼、兵、刑、工、吏部侍郎。咸丰同治年间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升任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后任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世称其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有《曾文正公全集》等著作传世。他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精神偶像,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他兼采汉宋之学,善用儒法道家,倡导经世致用;铸造湘军,治守有方,调配得宜,堪称兵家,湖南从此乃有“无湘不成军”的荣耀;以“公、忠、诚、仆”倡率僚属,足见修养;治家有道,教成子弟,亦为后人典范;论学为文,集桐城派之大成,创建湘乡文派;在国难深重时,创办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陈天华(1875-1905) 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民主革命家、鼓动家和宣传家。 清末新化县知方团下乐村(今属荣华乡小鹿村)人。1900年考入岳麓书院,后转入求实书院,学业出众。1903年春获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积极投入中国留日学生各种爱国活动,写就《猛回头》、《警世钟》两书,“一字一泪,一语一血”,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1903年底返湘参与创立华兴会。谋划长沙起义,事泄后再渡日本。1905年7月在东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当选为同盟会本部书记,兼《民报》经理和撰述员,时称“革命党之大文豪”。为抗议日本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他忧时感事,激愤不已,连夜疾书4000余字的《绝命辞》,1905年12月8日清晨在东京大森海湾蹈海殉国,以此激励人们“坚忍奉公,力学爱国”。1906年夏,湖南革命党人冲破阻挠,举行大游行,公葬其于岳麓山。其著作今人辑有《陈天华集》。蔡和森(1895-1931)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早期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卓越的领导人。 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永丰镇)人。1913年初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同年秋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4月,与毛泽东发起创立“新民学会”。1919年12月负责组织率领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国勤工俭学,次年5月与向警予在蒙达尼结婚。他向在国内的毛泽东写信,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和建党方案,1921年底回国,任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首任主编,党的“二大”至“六大”任中央委员,“五大”设立中央政治局后,代理中央秘书长,并任五届、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第一任部长。“八七会议”后作为中央巡视员参加中央局的领导工作。1929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员。1930年回国在党中央工作。1931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他在香港被捕,坚贞不屈,不久英勇就义于广州。有《蔡和森文集》和《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等著作传世。罗辀重(1889~1950) 基础教育改革家,“教育之神”,陶龛学校校长。 湘乡县谷水白鹭湾(今属娄底经济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人。自幼随父在江苏就读于新式学校。1912年他接管父亲在家乡创设的陶龛两等小学堂,更名为陶龛学校,担任校长。1915年自费赴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20年学成归国后,他鉴于中国贫穷落后,认为“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便致力于乡村教育,倾家兴学。并以“血性”二字定为校训,作为教人律己的办学方针。1938年,陶龛学校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的“教泽世延”巨匾。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发动师生组织抗日宣传队,开展日宣传募捐活动。解放战争中,他又积极支持人民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坚持办学。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湘乡县人民代表会议。他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改革,独具风格,为中国乡村小学教育树立新典型,在国内外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的盛誉。成仿吾(1897-1984) 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 新化县知方团(今属琅塘镇)人,1910年留学日本,1917年入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1921年回国,与郭沫若、郁达夫等发起成立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参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等,成为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文学家。1924年任广东大学教授兼黄埔军校教官。1928年赴欧洲,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31年回国后,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兼红安中心县委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委员,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兼高级班班主任、陕北公学校长等职。1938年与徐冰合译《共产党宣言》,后历任华北联大校长兼书记(1939-1948),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49-1958),山东大学校长兼书记(1958-1966),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书记(1978-1983)等职。他是党的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蔡畅(1900-1990) 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永丰镇)人。青年时,在胞兄蔡和森和毛泽东的影响与引导下,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8月回国至1949年,主要致力于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连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兼党组书记。1978年9月,在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名誉主席。她积极参与国际进步妇女运动,1946年当选为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为中国妇女和各国妇女的友好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她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宋希濂(.4.4—.2.13)
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民主人士。
湖南湘乡县溪口(今属双峰)人。字荫国。早年就读长沙长郡中学。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脱党。年日本千叶步兵学校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营、团、旅长、八十七师少将副师长,年任三十六师中将师长兼抚州警备司令,西安警备司令,年任七十八军军长,后任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七十一军军长,年任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在滇西缅北抗击日军,征战三年,歼灭日军3个师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被称为“鹰犬将军”。年任西北行辕参谋长,新疆警备总司令。后任华中“剿总”副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官,年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川陕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兼十四兵团中将司令。是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委。
年12月在四川峨边县沙坪被俘。年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年旅居美国。是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五至七届常委。病逝后归葬长沙唐人陵园。著有《鹰犬将军.宋希濂的自述》。
肖赞育(~)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化之,别号铭圭,湖南邵阳(今涟源市茅塘镇)人。莫斯科中山大学、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年冬到广州,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六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排长、队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连长、师部代理少校秘书主任,第六军十九师上校政治郝主任,南京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科主任。年参与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和复兴社。年春起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侍从秘书。年1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成都中央军校政治部中将主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中将副主任,兼中央党政军联席会议秘书长,中央训练省教育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党务委员会委员,三青团中央监察和中央干事。年起任军事委员会武汉行营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党团合并后任第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年2月授陆军中将。后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和平日报》和《扫荡报》总社长。年到台湾,续任“立法委员”和“国大代表”,历任正中书局常务董事,拔提书局董事长,中国广播公司常务董事,农民银行董事,《建设杂志》社主任委员兼发行人,中华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亚东实业公司董事长。先后当选国民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至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著有《中华民族的根本问题》、《如何效法总裁》、《精神建设》、《知行问题之研究》。
唐群英(——),字希陶,号恭懿.
清同治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年12月8日)生于衡山新桥黄泥町三吉堂。其父唐允微,册名星照,号少垣,行侃四,乡人时呼"侃四大人"。咸丰初年入湘军,官至花翎总兵,诏赐"长勇巴图鲁",江西袁州协副将,诰授振威将军,为正二品武官。但唐星照有功不矜,不到40岁,以终养陈情于朝,三次上书,始获准回乡。在乡筑三吉堂,延清名师为儿女授课。唐群英是唐星照的三女,按唐氏大房排,居第八,被乡人称为八姑奶奶,后因其不逊须眉、女中豪杰,族人以为荣,又称她为"八公公"或"八先生"。在家做姑娘时,学骑、学剑、学诗,"常以不能易髻而冠为恨"。年,遵母命嫁荷叶曾传纲。曾传纲是曾国藩(传豫)出了"五服"(五服为旧时丧服制度,以亲疏为差等,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宋苏洵曰:"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塗人也。"五服之内是不能通婚的。)的堂弟。在荷叶,她结识了葛兰英、秋瑾,常邀约她们在姐姐唐希范的家里聚会,或饮酒赋诗,或月下抚琴,抒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巾帼不让须眉的壮志情怀,感叹窒息枯燥的乡居生活。三位女性都是不平常的女性,出身于官宦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志存高远,不愿做躲在屋檐下的家雀,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 而命运对唐群英却是无情的,不幸之事接踵而来,光绪二十一年(),不到三岁的女儿亮亮夭折,越二年,曾传纲倏忽之间抛开心爱的妻子,撒手西归,那时的唐群英才27岁,几乎掉进了死亡的深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亲人和朋友的开导下,她从诗书里遣愁解忧,寻求新的生活之路,决计"大归"(旧称妇女被休归母家为"大归"),"不再嫁人,但要重新做人",光绪二十四年,她回到衡山三吉堂,娘家人接纳了她。在娘家,她尽心服侍母亲,照顾侄儿,空余时间就呆在"是吾家"书屋博览群书。读康有为《大同书》,受到很大启发,决心去为妇女争权利、争自由、争幸福。"斗室自温酒,钧天谁换风?犹在沧浪里,誓作踏波人!"(《读〈大同书〉抒怀》) 光绪三十年(),在秋瑾的感召下,毅然东渡扶桑,考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与秋瑾同窗。在东京,先后结识刘揆一、刘道一、赵恒惕、黄兴、宋教仁、张汉英等。由黄兴、赵恒惕介绍加入华兴会,后中国同盟会成立,成为第一个签字的女会员,又与冯自由介绍秋瑾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自费考入东京成女高等学校师范科。七月,闻秋瑾在绍兴就义,悲愤填膺,撰挽联一首以吊之: 革命潮流是秋风吹起;自由花蕊要血雨吹开。 同年毕业后立即回国,孙中山撰五言诗一首赠她: 此去浪滔天,应知身在船。 若返潇湘日,为我问陈癫。 唐群英回到长沙后,即与"陈癫"(陈荆,字树人)联系上了,奉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宣统二年(),再次赴日,入东京音乐专科学校。发起成立"留日女学生会",被推选为书记,后改任会长。创办《留日女学会杂志》,唤醒女界同胞,在国家内忧外患之紧迫关头,与男子奋袂争先,同尽天职。第二年又加入南社,成为南社最早的女诗人。同年9月回国,到上海参预策划武装起义,发起成立"上海女界协赞会",组织"女子后援会",任会长,随后组织"北伐军女子救护队",奔赴战地救护伤员。后随黄兴到武汉,组织"女子北伐队",任队长,率队配合江浙联军,参加攻克南京的战斗。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召开庆功会,唐群英以"女界协赞总会"的代表出席,受到孙中山的接见,被授予"二等嘉禾章"。年,唐群英奔走呼吁,弹精竭虑,倡导男女平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震撼人心的参政史剧。2月20日,在南京决议组织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中央政府给还女子参政权",26日,向参议院递交《女界代表唐群英等上参议院书》;3月18日,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无男女平等条款,代表女子参政会同盟会,面陈《女子参政同盟会上孙中山书》,参议院予以推诿,21日,率女界代表20人参加参议院旁听,对男女平等展开辩论,会上发生冲突。4月8日,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正式成立,被选为会长兼文事部长,会议通过了由其主持起草的十一条政纲,明确提出"本会以实行男女平等、实行参政为宗旨",并发表了"宣言书",12日,以女子参政同盟会名义致电"各省都督、各政党、各报馆",申明"所有南京参议院所布之《临时约法》,我女界绝不承认。"7月,"出死力以争"女子在国会中的选举权和被举权,8月10日,又到参议院面呈《女界代表再上参议院书》。孙中山身为临时大总统,虽赞成男女平等,但限于历史原因,也难以从中调停。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党纲中取消了"男女平权"的条文,自然激起了女同盟会员的极大愤懑,唐群英等据理力争。8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因"男女平等"等条款仍未写进党纲中,到会的女会员再次提出抗议,宋教仁、林森主持其事,面对女会员的抗议,他们以沉默作答,唐群英气愤万分,当场打了宋、林各一记耳光。9月2日,孙中山亲自致函唐群英等人,给妇女为争取女权指引了新的斗争策略和途径。同月,在北京发表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代表唐群英宣言书》,再次呼吁广大妇女坚持斗争,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起而师之",决心"身可杀,此心不可死;头可断,此权不可无"。10月20日,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本部在北京成立,推举唐群英为本部总理,各地设支部。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活动的时间虽不长,而声势之大,活动范围之广却是空前的。年9月,唐群英在北京创办《女子白话报》(开始时是《女子白话旬报》,"简章"声称:"本报专为普及女界知识起见,故以至浅之言,引申至真之理,务求达到男女平权的目的为宗旨。"11月,又创办《亚东丛报》(原名《亚东新报》),"简章"曰"宗旨":"本报以提倡女权,发挥民生主义,促进个人自治"。还积极恢复出版停办二年多的《神州女报》,经理是张昭汉,即湘乡张默君,女中才子,国民党政界闻人。年2月16日,唐群英、张汉英、丁步兰等留日归来的同学共同创办的女盟湖南支部机关报《女权日报》正式发刊,这是湖南有史以来第一张妇女报纸,坚持宣传"男女平权,并参国政"的主张。很显然,唐群英办报,是为女界争权利,争地位提供舆论阵地,其间对袁世凯封建复辟势力进行了艰苦斗争。同年12月中旬,由北京回到湖南,长沙妇女界人召开盛大欢迎会。在长沙成立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湖南支部,被推举兼任支部长。翌年初,与张汉英多方奔走,经湖南督军谭延闿认可,建立"秋瑾烈士祠"。陆续开办"女子法政学校"、"女子美术学校"和"自强女子职业学校",筹办"女子法政大学"。11月,袁世凯政府内务部勒令解散女子参政同盟会,查封该会的报馆,下令通缉唐群英,唐逃匿天津,避走上海,绕道河内,年初,经昆明回到衡山。年初,唐群英的母亲病逝,建云在庐守制三年,自撰墓庐门联:云横秦岭亲何在,墓种竹林子作庐。年,还在结庐服孝期间,在衡山白果,创办衡山县第一所女校"虹茶亭女子学校",年改办成岳北女子实业学校。年,在衡山县城郭祠创办"衡山女子学校"(亦称希陶女校)。年,在长沙高升巷开办复陶女子中学,任校长。年,回到家乡新桥,担任广定小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耗尽心力,也耗尽财力,以致于生活愈来愈困难。年,受同盟会老友之邀去南京,挂了个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的头衔,抚子唐遂九相伴。但她目睹国民党官场的腐败黑暗,于是又回到了家乡。年6月3日,唐群英与世长辞,享年65岁。
王灿芝(——) 王灿芝,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年10月7日),秋瑾在荷叶神冲老铺子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取名灿芝,后字桂芬。光绪二十九年四月,王子芳第二次去北京上任,儿子源德被留下,夫妻只带了不满2岁的女儿上路。越年四月,秋瑾和日本友人服部繁子一道离开北京经上海赴日本留学。其后,灿芝也由人带回到了家乡荷叶。6岁时,其母在绍兴就义,8岁时又失去了父亲,一对没有父母的孩子受到了祖母及叔叔伯伯的关爱。随着哥哥读《三字经》、《千字文》等书,"年十五,香闰清咏,斐然成章,诗词骈散,俱琅可诵",还喜爱武术,延请名师习拳脚刀剑功夫。为继承母志,自名"小侠"。年,王灿芝和哥哥在母亲生前好友徐自华(寄尘)、唐群英的资助下先后来到上海,源德进入正风大学,灿芝和堂姐王蕴琏进了竞雄女校。这所学校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由王金发、姚勇忱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创办的。中学毕业后,协助徐自华处理校务,后主持其事。还向兄长要了元钱想扩大学校规模,请了好几个教员到上海,从小学到中学,并谋求扩充为大学。年学校因故停办。次年春,王灿芝得到国民政府的补助,赴美留学,入美国纽约大学航空专科,以"俾他日贡献祖国,亦令西人知吾国女子犹能如此,可见男子想更英勇,庶可稍减其轻蔑之心",有一首"自况"诗,充分反映了其忧国忧民的心声: 溷迹尘寰年复年,壮怀每欲着先鞭。只因浊世无青眼,且把澄醪问青天。救国但凭忠义胆,思亲废读蓼莪篇。平生历尽秋云态,骨愈嶙峋志愈坚。 在美国刻苦钻研,勤学苦练,被美国航空界誉为"东方女飞将"。年毕业后回国,在航校担任教授和编译工作。年,想再度赴美"学习空战之奥",以效用于祖国的抗日战争,却因阻未能成行。后潜心整理母亲秋瑾的遗稿,并把秋瑾的事迹用英文介绍到欧美去。年去台,继续从事航空教育。而她唯一的女儿王炎华留在大陆,骨肉分离,相思而不能相聚。年在台北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聚奎(1904-1995)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安化县丰乐乡(今属涟源市龙塘乡)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投身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建战功。历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红三十一军参谋长、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中央军委顾问,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对军队后勤工作及我国石油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先后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有《李聚奎回忆录》传世。谢冰莹(1906-2000) 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中国新文学史上‘女兵’文学的祖母。” 新化县大同镇(今属冷水江市铎山镇)人。1921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26年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期女生部,1927年随北伐军西征,征战途中撰写成蜚声中外的《从军日记》,轰动了文坛。曾受到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的称赞。 1929年进入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习,是“北方左联”的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30年代前期两度赴日本求学。抗战爆发时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日前线。1940年后在西安、北平主办大型文艺刊物《黄河》月刊。1948年应聘去台湾师范大学任教,直至1973年退休,1974年侨居美国。曾任美国国际孔子基金会顾问,美国华文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她一生著作等身,到了晚年仍孜孜不倦,人称“不老的女兵”。著有《女兵自传》、《新从军日记》等著作80多种365部共2000多万字。罗盛教(1931-1952) 国际主义战士,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志愿军“特等功臣”。 新化县圳上镇桐子村人。1946年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免试升入省立九师简师班,毕业后考入省立十三中(高中部)。1949年11月参加解放军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1950年毕业后在47军军部侦察连任文书,随部队参加了湘西剿匪。1951年参加志愿军入朝鲜作战。1952年1月2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三次潜入冰窟救出落水朝鲜少年崔王莹后英勇牺牲,年仅21岁。1952年2月,志愿军政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光荣称号,同年4月,团中央追认为“模范共青团员”,1953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往期热文:
·双峰人建议将煨胡子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杭州遮阳棚能否给娄底创文带来启示?
·娄底标志性人物其实就是你
·有人质疑双峰一中新校区校名的“双”字书写有误,请您发表高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dishizx.com/ldswh/16221.html